(中国乡镇网安徽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
自“三大革命”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埇桥区大营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致力将埇桥之南的这片热土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全域精密谋划,高标准描绘美丽蓝图。做好规划是推进乡镇建设的首要前提,“绣花功夫”是规划实施的行动指南。大营镇驻地建成区整治是安徽省2017年度批准实施的乡镇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项目,在规划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坚持“尊重民意、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政治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谋划和观摩调研,严格制定规划依据;在科学把握乡镇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规划编制,着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通过推敲细节和实地摸排走访,从“高、精、美、特”四方面切实提高规划品质。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力争通过对脏乱问题的整治,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加强,以及对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改变大营镇建成区的整体面貌,打造环境整洁、管理有序、设施健全的宜居乡镇。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增设污水管道、净化亮化生态水体、美化提升主要景观带,展示乡镇特色风貌,彰显大营地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魅力乡镇。
全域倾情建设,细雕琢打造魅力家乡。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以来,大营镇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和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由点串线、由线扩面”的原则,紧扣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要求,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三大革命”为重点,以“三清四拆”为突破口,以“双基”建设为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强调干部带头、坚持群众主体,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除区财政拨款、区帮扶单位支持外,镇级自筹及整合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截至12月中旬,全镇卫生改厕累计竣工1455户,第一批65座公厕已建成投入使用,第二批46座公厕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累计清理畜禽粪便8385m3,秸秆杂物20905m3,汪塘沟渠81697㎡;累计拆除旱厕5983个,破危房屋2333㎡,畜禽圈舍1735个,乱搭乱建4335㎡。农村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观,村民生活舒适度、便利度和美观度得到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大营镇正逐步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家园。
全域积极督查,严要求保障幸福民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工作过程中,大营镇党委、政府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对照时间表与路线图,严格督查考核,强化长效管护,以制度明确责任,以责任倒逼落实,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大营镇创新开展“网格管理”方式,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七个行政村划分为七个网格,将镇直相关责任单位全体人员编排分派到各网格内,负责村组环境整治包保任务。由镇纪委牵头,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评比的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设立公开电话,各村设立投诉信箱,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为实现实美丽集镇、美丽乡村长治久美,大营镇依照相关文件,对两个龙澄环卫公司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制定《农村公厕管护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厕建后使用常态长效。并通过镇村新时代传习所、农村理事会、镇村广播、文化墙等,积极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创建知识,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定期评选“卫生家庭”,给予挂牌和物质奖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主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背后是深沉的民生情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大营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巩固完善各项制度,坚持长效管理不动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确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镇村广大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约通讯员:陶云婷)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