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龙扬镇  怀远县  请输入关键词  莲花寺

“中国木香第一村”养成记

2019-03-27 15:14 来源:重庆日报


二〇一八年十月十八日,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村民正在将中药材木香装袋。


2018年5月,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满山遍野的中药材木香。


2016年11月18日,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村民在雨雾天里收捡木香。


2016年11月18日,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连接七里坪的崖壁路。本版资料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

  核心提示

  开州区关面乡泉秀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不过是高山峡谷深处人烟几许。

  这里距开州城区近百公里,偏远闭塞,可在每年白露至小雪时节,有着200余户人家的泉秀街,就会挤满大大小小的货车。长长的车队,甚至能排到6公里外的关面乡场上。

  这些货车,来自全国各地,带来操着各种口音的货商。

  这个时节的泉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材的清香。这种清香,来自中药材木香。

  这些货商,闻香而来,也能满载而归,心满意足地离开有着“中国木香第一村”之称的泉秀。

  小小泉秀,何德何能,能被称为“中国木香第一村”?

  数字是枯燥的,却是最好的佐证。

  2018年,全国木香销量约3000吨,泉秀村就销了900吨,占比达到近30%。

  不仅如此,经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泉秀所产的木香,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分别达到了8.6%和22.6%,远高于1.8%和12.6%的行业标准。

  “中国木香第一村”称号,实至名归。

  这900吨木香,2018年给泉秀807名村民带来了900余万元收入,人均逾1万元。

  可在上世纪90年代,泉秀绝大多数村民还是“一条裤子全家穿”“吃了上顿愁下顿”……

  一座大山

  生养了村民 也圈养了贫穷

  今天,行走在泉秀街上,抬头所见,依然只是河谷两侧崔巍的大山。

  “泉秀村最低海拔700多米,最高海拔2400多米,落差超过1700米。”关面乡乡长郑斌虽然自小在开州长大,初到泉秀时,依然被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震惊。

  崔巍的大山,峡谷里蜿蜒流淌的东河,养育了泉秀世代村民,却也成为无法逾越的屏障,圈养着世世代代的贫穷。

  泉秀的穷,村民们刻骨铭心。

  “坡陡,一下大雨,坡上的土就被冲走了。”70岁的唐绍权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担任泉秀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种的洋芋、苞谷是‘十年九不收’”,村民也难有其它收入来源。

  唐绍权记得,有一年冬天,自己烤火时不小心,将裤子烤出个大洞。

  “我拿针线补裤子,他就裹着破棉絮,在床上坐了半天。”忆及往事,老伴林云香不甚嘘唏,“我们屋里每个人还有条破裤子。许多人屋里只有一条裤子,哪个出门哪个穿。”

  泉秀的村民们并不甘于贫穷。

  上个世纪50年代,村里许多人就已经在寻找出路。唐绍权的父亲唐远福就是其中之一。

  “泉秀到处都是崖壁壁,但也有一大块平坝子。”唐绍权所说的平坝子,就是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七里坪,“七里坪种不出洋芋、苞谷,却产中药材。”

  有了这一发现后,唐远福萌生了在七里坪人工种植中药材的想法。

  “一开始种党参,不好管护,没搞得成。”唐绍权记得,父亲前前后后试种了近十种中药材,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唐远福托人从云南带回了3斤木香种子。

  中药材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圆柱形或椭圆柱形,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依据产地不同,分为云木香、川木香、广木香等。

  唐远福托人带回的,正是原产于云南丽江等地的云木香种子。因为七里坪的海拔、气候、土壤都很适合云木香生长,一次就种成功了。

  到2016年年初,七里坪种植的木香已近1万亩,但村民们依然过着“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的苦日子。

  这是为什么?

  一条崖路

  连通了高山 也打通了出路

  3月23日,虽已临近清明,但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七里坪时,倏然而至的冷空气依然让七里坪一片银装素裹。

  飘飞的雪花里,村民罗习权、李天碧两口子正仔细检查着烤房里的木香,“清明后,就会有商贩上山收木香了,可不能返潮。”

  种木香种了十几年的李天碧,双手粗糙而黝黑,“以前没有公路,车子上不来,木香全靠背下山。”

  2016年之前,七里坪与泉秀村仅靠悬崖峭壁上一条宽30余厘米的“毛毛路”连通,单程步行时间超过7个小时,村民们种植的木香,全靠肩挑背扛搬下山。

  “我们这里全是高山深谷,苞谷、洋芋、红苕只能填肚皮。”罗习权一脸烟尘地从烤房里钻出来,“只有种药材管点钱,再苦也要爬上来哦。”

  然而,因为不通公路,他家之前种的30多亩木香,每年只能挖出三分之一,“多的背不下去啊,山上又不好保存。”

  再加上上一趟山实在太艰难,种植的木香就缺乏管理,基本上是自生自灭,每亩地每年能背下山的木香也就100多斤。“一年能背下去1000多斤,1斤三四块钱,也就4000来块钱。”李天碧说。

  路难行,不仅木香难以下山,村民上山下山也是险象环生。

  2008年年底,关面乡多方筹资,开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毛路”(意为机耕道),并在2016年年初实现通车。

  “‘毛路’还是陡,也经常塌方,但好歹车能上山了,木香下山方便,就能卖更多钱。”李天碧说,“毛路”通之前,药商都在山下等;路通后,药商都上山“抢”木香,等在山下根本收不到木香。

  这年立冬之前,李天碧两口子挖出了地里三分之二的木香,“一亩接近400斤,三十几亩地,挖了1万多斤,收入5万多元,还不用自己背下山。”

  因为崖路的开通,2016年冬天,泉秀村有许多村民和李天碧一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篇报道

  引起了关注 也引来了资金

  “毛路”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但路况太差且经常塌方,依然是泉秀木香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修这条‘毛路’就已经让乡里弹尽粮绝了,哪有钱平整甚至硬化哦?”郑斌介绍,要想把这条崖壁上的15公里“毛路”硬化、加装护栏,所需资金上千万元,对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面乡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2016年11月24日,重庆日报一版以《崖路 出路》为题,全面、深入报道了泉秀村的发展状况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报道引起了开州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定划拨1000万元,用于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产业路改造,支持当地木香产业发展。

  有了资金,要想完成七里坪产业路的改造,仍然并非易事。

  早在2017年年初,开州相关部门就着手进行对这条产业路的改造方案设计,但直至今天,也才硬化了2.5公里。

  “15公里的‘毛路’全在崖壁上,弯急、坡陡、存在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因此改造方案几经修改,迟迟未能通过专家评审。”郑斌介绍,直到2018年6月份,七里坪产业路改造方案才最终定稿并付诸实施。

  “到2018年11月,我们已经完成了整条路的边沟、堡坎整修和路面平整。”郑斌说,由于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底,七里坪高海拔地区会出现凝冻无法施工,只能先硬化低海拔处的2.5公里。

  “虽然还没有全部硬化,但整修了边沟和堡坎的‘毛路’不再塌方,平整的路面也能让更多类型的车辆上山,一方面木香下山更容易,另一方面村民对木香的管护也更加到位,木香产量也更高。”郑斌说,从2016年起,七里坪上的木香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泉秀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让搬迁等,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发展思路,在七里坪大力发展以木香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并在七里坪建立木香产业基地,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一个产业

  幸福了村民 也造福了生态

  2018年,泉秀村的木香种植面积已近两万亩,产销量达到了900吨,占全国木香产销量的三分之一,全村木香销售收入900余万元。

  到2018年年底,全村仅有1户两人未脱贫。而在2015年初时,村里还有贫困户55户221人。

  “种木香又不用施肥,主要就是除草。我们两个70岁了,一样可以种木香,只是管得粗一点嘛。”尽管管护粗放,但唐绍权和林云香种植的80余亩木香,还是在去年给他们带来了10余万元的收入。唐绍权的二儿子唐祖亮两口子管理精细,80余亩木香在2018年的销售收入超过了20万元。

  村里还成立了开州区木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以前我们背木香下山的时候,量不大,药商就会联合起来把价格压底,我们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啥子钱。”唐绍权说,如今,村民在合作社带领下抱团发展,合作社的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还要高出1元左右。

  “已经有176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谢国友介绍,就连周边青蒿村、关面村等村子也有不少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除了享有财政资金入股固定分红外,还享有统一销售利润分红、务工收入、生产资料扶持等收益。

  青蒿村贫困户王合友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在合作社配股536元,每年能拿到分红1000多元。

  木香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的泉秀村民回村种木香。

  村民胡世培原本在云南打工,2016年听说七里坪的“毛路”要整修,就回到村里种木香,2018年收入近10万元,“村里陆陆续续回来种木香的,有20多户。挣了钱,还能照顾家人,比打工强。”

  “种木香还改善了七里坪的生态环境。”郑斌说,七里坪海拔高,夏天多暴雨,冬天冰雪侵蚀,此前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沙化的迹象。而木香是多年生植物,根系深深扎入土壤中,一般长度为50厘米左右,最长的能到80余厘米,具有较好的固土防沙作用,“村民采挖木香,一般只挖出约20厘米长的木香根,余下的根部在来年就能继续发芽生长。因此,种植木香既能让村民脱贫致富,也能有效改善生态。”

  从“三大坨”到“三大宝”

  三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关面成为中药材之乡

  开州区关面乡地处开州北部山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多年来老百姓种的都是苞谷、洋芋、红苕,俗称“三大坨”。近年来,关面乡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大力发展被老百姓称为“三大宝”的木香、黄连、厚朴等中药材,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

  据了解,如今关面乡在姚程村、青蒿村、火焰村分别建起了4000亩、3000亩、3000亩的黄连种植示范园;在泉秀村、水溪村、小园村分别建立了20000亩、3000亩、2500亩的木香种植示范园;厚朴、杜仲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超过了2万亩。全乡共计种植中药材5.8万亩,户均种植药材8.1亩。其中全乡种植木香2.8万亩,年出产木香达1500吨以上,产值近2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关面乡把“三变”改革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抓手,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通过“三变”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一是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模式。全乡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身份入股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共237户。入股贫困户的收入来源有三种,即:土地流转收入,贫困户每年能够享受到3000元左右的流转费用;固定分红保收,通过财政资金配股,贫困人口可享受固定分红;就业务工创收。

  二是龙头带动式利益联结模式。龙头带头,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带动和大户带动。例如:2017年,扶贫帮扶资金为水溪村八面山力维木瓜种植家庭农场配股到户5万元,带动八面山5户贫困户脱贫。

  三是产业托管式利益联结模式。举家外出的贫困户,把家中原有种植产业交由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分得一定的产业托管利益。例如:水溪村枫竹坪木香种植大户杨云培,托管种植木香2000亩,收益按7:3分成,贫困户每亩可分得2000余元。

  利益联结,让关面乡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门道,从而实现了稳定脱贫。 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