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鏉忔灄闀  龙扬镇

重庆梁平奏响新版“渔光曲”

2021-07-09 11:18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从空中俯瞰梁平渔业园区核心区,鱼塘稻田纵横交错,诗画般的田园美景宛若“江南水乡”。通讯员 熊伟 摄/视觉重庆

  金龙鳅 (受访者供图)

  6月18日,长寿湖养殖户拉网捕鱼收获满满。通讯员 李卫华 摄/视觉重庆

  一个多月前,交通运输部发布2020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名单,梁平区渔米路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十强。

  “渔米路之所以能当选,是因为它连接了礼让镇川西村的美丽村庄、成片鱼塘,串联起沿线5000亩杨梅蓝莓、3000亩花生、1200亩梨园、800亩葡萄园、600亩草莓园等特色农业基地,呈现出鱼肥水美、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画卷。”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帮元向重庆日报记者解释道。

  但在几年前,以川西村为核心的梁平渔业园区,还只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渔业基地,尽管拥有全市规模集中度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和唯一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园,但来往的人,除了渔民就是渔贩,外面知道的人并不多。

  “现在,我们不光卖鱼,也卖景。”唐帮元说,当地一方面对原有的渔业养殖进行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渔业,另一方面,又在渔米路沿线布局垂钓休闲、旅游观光、露营避暑等项目,走一条渔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之路,一曲新版《渔光曲》正在这里奏响。

  结构调整:

  南美白对虾“游”进了川西村

  “来,搭把手!”7月2日,位于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的重庆市对虾工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把刚送到的南美白对虾苗从车上扛下来。走进工场,一个个池子已蓄满了水,水流欢快地奔涌着,似乎在迎接着虾苗投进它的怀抱。

  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工场总经理刘大伟,来自淡水养殖大省湖北,与梁平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梁平渔业园区已成立10年,养殖规模1.2万亩,年产量1.5万吨,总产值7亿元,发展初见成效。

  然而,转型也迫在眉睫。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

  “我们当时就在计划,实现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解决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帮元说。

  2020年,梁平渔业的专家顾问,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梅洁,向梁平引荐了武汉康立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汉勤,其公司的重要业务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双方在接洽中发现了机遇,梁平找到了园区绿色转型的科技支撑,而刘汉勤则发现可以在湖北之外的地方大展拳脚。

  于是,作为武汉公司的子公司,重庆市对虾工场于去年11月在梁平成立,刘大伟等人被派到了梁平。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循环水系统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不仅节能降耗,更能增产增收。”刘大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工场内南美白对虾的日均产量约500斤,年产量可达18万斤,年产值达720万元,而其占地仅为25亩——与园区的其他养殖户相比,其单位产出高出几倍,而且纳米紫外线消毒、生物滤池、动力泵清水池等技术的运用,代表了绿色生态养殖的发展方向。

  梁平渔业园区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动作还不止于此。去年以来,园区抢抓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市场优质鱼供给不足的重大机遇,积极引导养殖业主调优养殖结构,逐步减少“四大家鱼”传统高密度养殖面积,引进鲈鱼、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名优鱼品种,推广面积5000余亩,名优鱼产品比重近40%,商品鱼价格同比增长30%以上。

  生态养殖:

  尾水处理池成了养殖标配

  与结构调整并行的,是生态技术的推广运用,尤其是对养殖尾水的治理。

  梁平渔业发展过程中,养殖密度大、尾水处理差是大多数养殖主体的一个弊病。

  礼让镇同河村村民潘传均是最早回乡发展渔业的村民之一。刚起步之时他不懂技术,亏了100多万元,后来政府不断组织技术培训,他慢慢摸索到了门道,逐渐扭亏为盈。

  为了把损失赶紧补上,他加大了养殖密度,随之而来的便是饵料、鱼药的加倍使用。在尾水治理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水质成了问题,一旦有暴雨或泄漏,污水便会排进川流而过的龙溪河中,造成污染。

  怎么办呢?梁平采取了三个做法:一是引导养殖户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鱼塘污染物的产生;二是治理尾水;三是养殖技术的更新。

  第一个需要时间,后面两个则可立即着手。去年,梁平区拿出3000万元,用于园区的尾水治理,一条长约750米的生态沟渠,很快建成并发挥出功效。

  这条沟渠包含有“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两个过滤坝。在沉淀池,养殖尾水汇流后,通过一道过滤坝再到曝气池,再经过一道过滤坝到生态净化池,就可以达标排放了。根据测算,经过生态沟渠过滤后的尾水,水质能够达到地表四类甚至三类水质。

  养殖户方面,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养殖面积6-10%用于修建生态池、“三池两坝”等工程设施,用于处理池塘中上层养殖尾。

  要减少鱼塘面积,一开始许多养殖户并不乐意。但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减法”却能转换为长期综合效益“加法”:一方面,经过处理的尾水水质有效改善,保障了河道水环境的安全稳定和养殖塘的水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水质的优化也带来了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能提高经济效益,“这笔账大家都能算得过来。”梁平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唐仁军说。

  养殖技术更新方面,依托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在村里建起的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园区牛刀小试发展了稻鱼共生养殖。“虽然减少了养殖密度,但稻米和鱼的品质都提高了,价格也跟着涨起来了。”养殖户龚来兵掰着指头算账,喜笑颜开。

  去年10月至今,梁平区还依法对3起养殖尾水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罚,这让养殖户明白,肥水养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谁排放谁负责”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产业融合:

  生态渔园与路景联动提上日程

  记者发现,梁平渔业园区内有130余家养殖主体,但竟然难觅一家生态渔庄:“难道大家都只是养鱼、卖鱼?”

  “这的确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短板。”唐仁军并不讳言。

  养殖户罗小红对此颇有微词:“我们这里尽管成功申报为3A级景区,但没什么可玩的项目,也没有吃饭的地方,不少来玩的人只有打道回府。”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是梁平正努力解决的课题之一。

  两年多前,“川西渔村”项目在龙溪河畔正式开园迎客。

  “川西渔村”范围涵盖礼让镇、明达镇、仁贤街道的部分村庄,其核心区域位于礼让镇川西村,面积达1.2万余亩,年孵化各类鱼苗10亿尾,生产水产品1.5万吨,成为集良种繁育、养殖加工、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

  礼让镇党委书记刘文洋介绍,“川西渔村”分为渔阅——科普展示区、渔火——文化体验区、渔趣——旅游拓展区、渔家——度假休闲区几大板块,并包括龙溪河公园、渔业养殖观光区、自动恒温孵化中心、稻渔人家等景点。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学习渔业养殖知识,感受阡陌纵横的鱼塘美景,游览龙溪河公园,观看大鳞鲃、黄腊丁等名优鱼的繁殖过程以及智能养殖过程。

  一些养殖户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刘大伟就准备与养殖业主魏成阳联合搞一个以南美白对虾为特色的渔庄,实现从池塘到餐桌的“无缝对接”。罗小红则在计划着开办一家农家乐,借餐饮之便让自家的生态鱼知名度更高。

  也有极个别“独辟蹊径者”。一次偶然,明达镇养殖户王涛发现自家数万条灰黑色的泥鳅中,夹杂着一条通体金色的金龙鳅,当时有人愿意出200元的价格购买。这让他发现了商机,有意识收集金龙鳅并进行配对繁殖。如今,王涛的金龙鳅在网上很受欢迎,个头稍微大一点的两条就能卖88元。

  政府也开始行动起来。刘文洋透露,该镇正在打造30多亩的生态渔园项目,再过两三个月就能对市民开放,将安排一些包括垂钓、鱼疗等在内的体验和互动型项目,并通过钓鱼比赛等活动来聚集人气。

  “下一步,我们也将注重把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休闲垂钓、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创意渔业、休闲渔业、体验渔业、科普渔业,让渔文化活起来。”刘文洋表示。

  行业观察>>>

  自给率不足50% 重庆渔业潜力待挖掘

  生态渔业是重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周边,湖北、湖南、四川等渔业大省环伺,竞争压力不小。市水产总站副站长梅会清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渔业自给率不足50%,就与上述因素密不可分。

  一方面,受山地地形限制,重庆的池塘面积小、分布散,在规模上与沿海有较大的差距。一组数据显示,渔业大省湖北,共有水域总面积2500万亩,宜养水面1300万亩左右,中国人的餐桌上,每7条淡水鱼就有一条来自湖北,出口到欧美的小龙虾,每3只就有一只来自湖北;再往东,江西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063亿元,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61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0万亩;邻省四川,水产养殖面积达30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8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560亿元。与之相比,重庆的水产养殖面积为124万亩,水产品产量为52.4万吨。

  另一方面,我市渔业还存在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学研推整合力度不够等短板。“几场暴雨,塘面就很可能溢出,从而造成渔民的巨大损失。”梅会清说。

  在品牌上,目前我市仅有长寿湖、大洪湖、渝湖等水产品牌有一定知名度,且大多局限于业内。龙头都不突出,怎么带动其他企业集群发展呢?

  此外,目前我市有300万亩冬水田,但用来做稻田养鱼的只有约100万亩,利用上还有巨大缺口。

  “不管是从提高自给率方面,还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方面,或者是提升品牌方面,重庆生态渔业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梅会清表示,要走出一条属于重庆的山地特色高效渔业之路,无疑应扬长避短,攻克短板。

  日前,市农业农村委提出,以“十大行动”作为渔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完成“十个一批”主要任务,推动重庆渔业绿色健康发展。

  “十大行动”包括保供提质增效、川渝地区渔业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技攻关等;“十个一批”主要任务则包括建成一批产学研推一体化综合示范基地与水产科技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渔业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名优经济鱼原良种场等。这些举措均是基于我市的地域资源禀赋,根据目前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提出的举措,针对性极强。

  在品种上,我市将重点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加强水产原良种场、保种场建设,推进水产苗种生产设施升级改造;加强良种培育和长江上游特色鱼类开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原良种保种,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开发;建设市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在品质上,我市将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渔业园区建设,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实施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调整品种结构,有序推动水库增养殖业,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实施养殖稻田标准化改造,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在品牌上,我市将以企业集团化与产业技术升级为基石,壮大企业实力。以长江上游特色优质鱼类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牌,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做大做强一批渔业知名品牌。

  一些行动业已落地见效。在大足铁山镇,当地利用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热量富足等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冬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上市,与其他地方的小龙虾形成错季优势,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大足还将与相邻的四川市县联合发展上万亩冬虾,形成规模效应。

  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系列行动的逐步落地,重庆生态渔业将迎来厚积薄发。

来源:重庆日报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