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镇宁扁担山镇 瓜果飘香产业强

2018-07-21 10:33 来源:贵州日报

黄瓜成熟采收忙。金秋时 摄

扁担山镇青线椒分拣中心一角。金秋时 摄

仲夏7月,瓜果飘香。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蔬菜田里辣椒、黄瓜青翠欲滴;山坡上遍布经果林,一串串葡萄、一个个桃子缀满了枝头;田间地头不时回荡起农户的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产业丰收的喜悦气氛。

如今的扁担山镇,已经从过去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向经济高效产业迈进。近年来,该镇把蔬菜和精品水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深化土地改革、转变土地生产方式,撬动社会资源,引入市场资本,唤醒各产业生产要素,成功打造了“扁担山镇现代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两个产业示范点,集中连片发展农业产业2万余亩,带领群众迅速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的路子,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找准主导产业

土地增效选对路

“60斤,下一个,80斤……”在扁担山镇的分拣仓库里,一筐筐绿油油的青椒经采摘称量后,进行集中分拣。

该分拣仓库是贵州新润园林发展有限公司在扁担山镇建的6个分拣点之一。“眼下是青椒采摘高峰季,每天有10吨辣椒经分拣后,发往重庆、长沙等市场。”公司销售经理赵石祥告诉记者。

蔬菜种植是该镇的产业扶贫主导产业之一。过去,扁担山镇以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全镇3946户22017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不少田地撂了荒,全镇7000多亩坡耕地更是无人问津。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我们背靠黄果树,水源丰富,夏季气候稳定在25至30℃之间,十分适合种蔬菜,剩下的坡耕地改种蜂糖李,改善石漠化也带来经济效益。”扁担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正义说,经济价值上,一亩地一年可以种多季,收入上万元,比种传统作物强得多。

除蔬菜种植外,2015年,扁担山镇引进惠农康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试种3000亩精品水果,葡萄、猕猴桃、李子等品种成功挂果,去年开始在全镇扩种。

目前,扁担山镇发展现代高效蔬菜产业带6000亩,主要种植黄瓜、茄子、辣椒、豇豆等10余种蔬菜;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植葡萄、猕猴桃、蜂糖李等10余种精品水果。产业覆盖全镇11个村(居)。

创新发展方式

农民增收拓宽路

“年初开始,我就在这干活,每个月1800元,帮娃娃们减小不少负担。”在蔬菜基地摘辣椒的普里村68岁村民卢妹婵说,过去只能上山摘点野菜卖,现在只要肯干活就有钱赚!

“种蔬菜和水果真是选对了,比以前种苞谷和水稻划算多咯!现在家里荒废的坡地也派上用场了,还能拿分红,多好呀!”在地里收黄瓜的扁担村村民韦妹苹嘀咕着。

……

在扁担山镇,农户流转田地获得流转费,务工赚取收入,坡地入股还有土地分红。目前,全镇户均流转土地3亩,收入2100元,入园区务工收入每月1500元,每户两人一年收入36000元,加上额外公司收益分红,真正实现了“增收路子宽”。

去年以来,扁担山镇完成全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后,由镇平台公司统一整合,实施“筑巢引凤”,引进5家第三方农业发展公司,引入资金4000余万元,按照“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原则发展产业。

尤其是利用撂荒山坡地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对全镇12000余亩撂荒山地、坡地平整、复垦,规模化种植精品水果。前三年企业负责经营管理,三年后经果林挂果后,按“4:6”分红模式与农户分成,企业6成,农户4成,让农户手中的土地资源变成增收致富的资本。

产业带动下,扁担山全镇减贫426户2244人,包括社会兜底在内,该镇今年年底将实现全部贫困户“脱贫摘帽”。

加强农民培训

争当产业“主人翁”

“以后哪怕公司走了,咱也能自己种!”47岁的扁担村村民马国松谈起未来,开起了玩笑。

去年10月,在云南昆明务工长达10余年的马国松一听说家乡发展蔬菜种植,心动了。没两月,他回到家乡,将土地流转给镇里引进的第三方公司经营管理,自己和妻子在基地务工,两人每月收入达5500元。

耕地、铺膜、育苗、除草……对于辣椒等蔬菜的种植流程和注意事项,不到半年,马国松在公司种植技术员和镇里的农技员指导下,对蔬菜种植流程烂熟于胸。

“农民实现‘生产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还不够,产业要持续发展,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产业生产全过程,掌握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扁担山镇党委副书记旷伍元说。

随着产业的发展,像马国松一样的大批外出中青年陆续回乡就业。通过“平台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他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在园区和基地学到现代农业技术。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望着生长正旺的蔬菜,和山坡上一排排碧绿的经果林,旷伍元说:“只有掌握技术,劳动群众才能成为扶贫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乃至未来的管理者,激发他们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叶冬梅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