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陕西华州大明:五招 “组合拳”奏靓脱贫“最强音”

2018-08-17 11:45 中国乡镇网(原创)





 

      (中国乡镇网讯)七月流火,八月流金。葱郁的大山让人向往,贫困群众的生活总是让人挂心。近日,笔者来到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一下就被水天一色的美景和蓬勃发展的脱贫产业所吸引,着眼不是绿郁的生态,就是生机盎然的脱贫产业。
       “今年花椒长势特别好,价格也连年持续走高,我的6分地卖了9240元,我们村其他一般户一亩地也能卖到五六千元,商贩也多,销路不愁,都是亲自上门收购,刚采的花椒,还没走到家门口在村口就卖了,椒树真是 ‘脱贫树’,我还有一亩多地将要挂果,仅靠花椒,我们家就能够稳定脱贫,不再给各级党委政府添麻烦,正在椒园采椒的大明镇下李村脱贫户常红国高兴的说,朴素的言语,满满的脱贫底气。
      今年43岁的寺王村脱贫户薛天红,2016年为了给爱人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加上年迈多病的父亲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薛天红一时不堪重负,意志渐渐消沉。在镇党委书记戴艳华的包联帮助下,薛天红贷款5万元办起了野猪养殖场,种了12亩秋豆角,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脱贫产业。现在,薛天红不但自己谋脱贫,还经常给村里其他贫困户分享自己的“致富经”。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贫困户也种起了秋豆角。在寺王村,秋豆角种植面积已达90亩,成为短期增收致富的产业。
      惠泽以民,润之以政。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大明镇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政治和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全镇党员领导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同频共振,同向共转,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有决心、有思路、有举措、有实干,积小胜为大胜,唱响脱贫攻坚的“大合唱”,脱贫攻坚步履坚实。
        初心如罄,使命在肩。一项项精准举措、一轮轮持续攻坚,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今年半年就挣了一万多元,感谢镇村干部,多亏镇劳务公司的岗前培训,让我有机会学到技能,有机会工作挣钱脱贫致富。赵家村贫困户王玲利说这话时,眼含泪光,激动不已。
      唐安村贫困户李西宁,只要谈起第一书记李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从没想过这辈子我也能搬进新房,不再饱受雨淋之苦,是李书记帮了我,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成了,成了!”伴随着杜湾村羊肚菌的破土,支部书记魏升祥激动的直呼。虽然羊肚菌营养和市场价值颇高,但因其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较难种植,在大明尚无人尝试。魏书记先行先试,甘做“吃螃蟹第一人”,为群众淌出致富路子。
       游人如织的乡村旅游、生机勃勃的特色种养,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危房改造,庭院美化,易地搬迁,让贫困户换了活法。  
        一个个脱贫致富的鲜活事例背后,是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扶贫措施,产业蓬勃发展、小产业到户全覆盖、务工输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群众思想潜力挖掘等“组合拳”不断打出,让脱贫攻坚工作有深度、有温度,也让贫困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大明镇地处秦岭北麓,属半山塬镇,物华天宝,植被优良,水资源特别丰沛,受区位影响,群众思想保守,产业发展缓慢依然是桎梏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大明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在花椒、核桃干杂果渐成已规模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意愿,按照“长中短结合、种养结合、传统和特色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建发了力,脱贫才会有方向和底气。在选强配齐“领头雁”“主心骨”的基础上,整合脱贫攻坚“五支”力量,采取“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让党旗飘在产业上,把能人“聚”在产业上,把贫困户固化在产业链上、联结在产业平台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困难群众摆脱“安贫乐道穷自在”的观念和“怨天尤人、晒着太阳奔小康”的思想,让特色产业这个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脱贫攻坚输送力量,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至目前,白泉村利用泉水资源建设了纯净水厂,注册蕴空山泉品牌,目前进入试生产阶段;水渠村立足区位旅游资源,购置电瓶车运客,发展山前农家乐;薛马村着力花椒深加工,打造电商平台集中销售塬区特产,拓宽销售渠道;毛沟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游,让群众在家门口挣到了“第一桶金”,唐安村按照“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取红利”的五统一分模式,发展菊花种植,创出了模式、经验;杜湾村羊肚菌种植进一步扩大,渔池村柿子醋初见收益,毛沟、赵家光伏产业群众尝到了甜头,大结杏、猕猴桃、菊花、玫瑰、土蜂蜜、栗子、杏李、豪猪肉等具有大明特色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产业硕果,见证了党员本色,脱贫路上,彰显了干群深情。
       脱贫不能“一个单子吃药”。大明镇有山有水有文化,是一片无污染的“净土”。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门路,铺筑致富“快车”,在接续发展中,大明镇又依托渭华起义大开发、大建设之机,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理念,围绕“山、水、文、竹”四张名片,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戏雪”和节假日度假为导向,大力实施以桥峪山水游为主导,水渠民俗游、毛沟红色游、白泉唐安赵家水文化游为侧翼的美丽乡村建设,做靓“竹文化”、弘扬“水精神”、巧打“旅游牌”,构建点线面一体的全域旅游景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并积极探索从“卖风景”到“卖产品”的新路子,实现了红色、绿色、人文旅游单元的聚合发展,形成了红色游、山水游、乡村游、农耕游、文化游的多旅游元素,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到户精准施策,实现小产业全覆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脱贫攻坚工作也是一样,必须要因户施策,抓住问题核心和关键,区别对待。为此,大明镇结合小产业投入小,条件要求不高的特点,鼓励引导群众根据自身特点,通过贴息贷款,发展羊、鸡、兔等特色养殖和,同时注重统筹统销,建立台账,主动解决群众销售问题,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至目前,共为48户贫困户发放羊96只,为358户贫困户发放11520只,为58户贫困户发放兔子1044只,基本实现了小产业全覆盖,小产业发展释放的红利映红了群众的笑脸。
 
加大务工输出力度,夯实脱贫根基
 
        大明镇是务工大镇。以前,劳务用工信息传递缓慢,群众务工比较盲目,同时务工人员素质偏低与劳务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针对这一现状,大明镇以“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为务工目标,成立劳务公司,积极实施“大明技工”品牌塑造,一方面在劳务信息采集发布和技能培训上动脑筋、想办法、出实招,把加强劳务信息员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作为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推行先培训、后输出、再就业的务工就业制度,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举办培训班的方式,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劳务市场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劳务输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群众务工维权工作,保障贫困群众合法权益。2018年上半年,外出务工1.3万人次,实现工资性收入2.1亿元,做到了一人外出务工、实现整户脱贫的目标。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牢固树立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抢抓脱贫发展机遇,积极争资金跑项目,结合各村产业发展实际,立足长远,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想办法、抓落实,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水平。先后实施了赵家村、毛沟、大明、唐安、兴国、寺王、渔池等生产路硬化和唐安村荒沟改造;完成吕塬、赵家、大明、兴国等群众活动广场建设;新建标准化赵家、唐安阵地已投入使用;全镇自来水到户率达到100%,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美丽乡村建设“筑巢引凤”,生态治理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
        如今,行走在大明镇,随处可见群众劳作的身影,他们或采摘果蔬,或养殖牛羊,处处展示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活力。走进村庄,花栖苗圃,绿绕篱墙,荒地上建起休闲广场,崭新的路灯夹道而立,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大明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领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大明样本”指日可待。
 
规范“一约四规”,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塞锄头手里容易,教会人锄地难。针对贫困户脱贫主动性不强,甚至“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的窘境,大明镇各村健全规范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对全镇35名创业致富之星,28名优秀党员,对99名最美村干部、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等道德模范进行了表彰,同时选聘139余名脱贫中心户长,当好“六员”,发挥贫困户主观作用,千方百计提升内生动力,通过春风化雨、邻里互助、激励鼓励,改变了以往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好吃懒做等陈规陋习,自力更生、双手脱贫、勤劳致富等理念深入人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明镇的脱贫步伐必将更加步履稳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曙光”必将润泽全镇群众。
       壮士昔日短,奋进路更长。愿大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特约通讯员:郭永利   杨浩)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叶冬梅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