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在多方便!以前有个头痛、脑热、感冒,要跑到镇卫生院或县城医院,路远且来回折腾,很不方便。很多时候小毛病都拖成了大病。现在好了,有了这个高标准的卫生室,看病再也不难了。”正在输液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贫困户郭立超高兴地说。
“花椒树作为一种经济树,可调味、可提油、可入药、可食用,还可加工肥皂,市场潜力巨大。为此,在我们单位和镇上的支持协调下,为群众的椒园硬化了生产路,在花椒烘干、分拣厂房正在建设的基础上,联系客商,扎点收购,确保群众花椒收益利益最大化,让花椒鼓起群众的‘钱袋子’。目前,我们正在谋划花椒深加工产业,提升花椒附加值,确保贫困群众在花椒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根本脱贫”高塘镇铁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少龙说。
在铁里村,花椒已成为全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树”。
“以前老人看病拿药,娃上学出行,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从秦岭大山深处搬进了镇区,新居宽敞明亮,交通出行、上学看病都方便了许多,真是扶贫搬迁搬出了新生活、新希望,破解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死结,党的政策好,十分感谢各级党员干部”涧峪村已过耳顺之年的贫困群众陈牢娃拭泪说道。
“竹溪里景区有着江南小镇的风情,人流量大,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真金白银。别看我的摊位小,一天收入大着呢”正在高塘竹溪里景区炸麻花、油糕的刘大妈笑着说。
整洁的巷道,敞亮的新居,便捷的交通,便利的医疗,安全的饮水,稳定的收入,生态的不断优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让贫困群众换了活法,有尊严的生活着。
劳有所获、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党建领航、党员示范、干部帮扶、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生动画面,犹如一道绚丽的霞光,在秦东大地高塘镇灼灼生辉。
构建“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长效发展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唱响红、建好古、做大绿、用活水的工作措施,形成“争贫可耻、脱贫光荣”的社会共识,实现“要我扶贫”变“我要脱贫”、“口袋扶贫”转“脑袋扶贫”的华丽转身,打造“红色旅游小镇、休闲慢镇”品牌,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走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
地处秦岭北麓、渭河之畔的高塘镇,东距华州城区25公里,西距古都西安90公里,是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辖区民风淳朴、风景俊秀,水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有山、有水、有竹、有文化,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渭玉高速穿腹而过,“空中巨龙”西南铁路绕弯其中,赤水河流经全域,渭华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庄严肃穆,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悲壮不朽、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自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以来,高塘镇始终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标准,明思路、抓统筹,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举全镇之力,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立下愚公志,打出组合拳,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和决战决胜的勇气,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加油干,全镇党员领导干部5+2、白加黑,昼夜兼程,风雨不怠,倾注了一缕缕心血汗水,甚至泪水,播撒下了一道道脱贫种子,绽放出一系列产业之花、收获出一串串致富硕果,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脱贫故事,强劲践行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李志海、张增荣、张亮、刘文涛等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和优秀第一书记。
2016年全镇贫困发生率为 10.7 %,2017年全镇贫困发生率为 7.27 %,2018年拟脱贫623户2248人,全镇贫困发生率预计降为2.7 %。
一串串数字的变化,一项项民生的举措,脱贫攻坚、兴村富民路上,高塘镇党委政府步履坚定、铿锵有力。
党建“活血”抓统筹。办好农村的事,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基层党组织使命在肩、重任在身。为此,高塘镇党委按照省市区组织部门要求,对标“两力两率”,积极扎实开展了“对标规范、追赶超越、全面提升”、“三百攻坚”、“三创三增”“三型”党组织创建等党建主题活动和“学习渭华起义革命历史,讲好身边红色故事”、渭华起义红色文化巡展、唱响红歌和渭华起义民谣歌谣、党员群众礼仪巡回培训、重走红色路等系列活动,增强革命老区党员群众使命意识,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同时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规范各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狠抓党员党性教育。通过抓落实,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得到加强,党员的党性得到提升。各支部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采取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建立了党员示范田、示范岗,发展脱贫产业,党员也主动认领贫困帮扶户,建立一对一帮扶,形成党员帮扶贫困户联合体,唱响了脱贫攻坚的“大合唱”,形成了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基层党建就延伸到哪里,脱贫攻坚瞄准哪里,基层党建就跟进到哪里。同时整合“四支力量”,按照“条块结合、条块并重、同步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建立了“一周一例会一分析”的脱贫攻坚推进机制,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的良好局面。至目前,全镇党员干部,进农门、入农户,说百姓话,吃百家饭,和群众同吃同劳动,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实现了“有组织、有活动、有特色、有产业”的喜人局面。
基础“输血”解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是关键。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塘镇持续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专业的事要让专业人干,邀请杭州园林公司,先后实施了柿村、江村、堡里美丽乡村建设,胡磊、韩良美丽乡村正在实施当中。仅2018年上半年,全镇新修通村路30公里,硬化巷道路12条,铺设灌溉渠20公里,新打灌溉井6口,翻修了柿村、铁里村党员活动室,新建柿村文化休闲广场1处、高速引线红色微广场4处,为朱张、南麦、柿村架设路灯200盏,渭玉高速引线全线高档次全面绿化,滨河路高标准建成通车,南、北湖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建设场所,柿村百亩荷塘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自得,竹溪里景区的开业不仅提升了镇区的品味,拓宽的镇区功能,更让游人有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同时,加大日常环境保洁力度,新建垃圾集中投放点53个,垃圾分类收集桶350个,成立2个环卫保洁公司,购买洒水车1辆,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全天候对辖区进行保洁,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通过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高塘镇基本实现了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目标。
产业“造血”增后劲。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底线任务,因地制宜、尊重民愿、强化引导,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实施了万人就业、万亩干杂果、万头养殖和万亩猕猴桃“四个万”工程,先后建成涧峪村猪苓种植产业园,胡磊村生态人工湖渔业养殖产业园,腰村玉石产业园,柿村猕猴桃、光伏产业园,韩良猕猴桃产业园,老年生态驴养殖产业园,江村挂面产业园等,各类长效短效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鸣斗艳。
搬迁“换血”挪穷窝。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做好搬迁群众的社会化管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持续做好搬迁对象识别、人房对接等基础工作,创新性贯彻落实好搬迁和就业脱贫政策,高度重视搬迁前和搬迁后服务。至目前,将有470户易地搬迁群众陆续搬进新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群众笑在脸上,乐在心头,无不拍手叫好。
兜底“供血”强基础。按照“脱贫不脱政策”原则,将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产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兜底,实现劳有所获、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全镇1863 户享受了产业扶持,夯实了脱贫之基;所有贫困户享受到了医疗帮扶,让看病再也不是难事; 695 人享受到了教育资助,214户享受到了危房改造,1459 户享受到了创业就业 扶持,329户五保户或低保户实现了兜底保障, 372 户实现了生态补偿,脱贫路上,不拉一户、不落一村、不丢一隅。
与此同时,村村都设立了励志墙、爱心超市,在显眼位置刷写了脱贫励志标语,镇党委政府利用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对脱贫之星、致富带头人公开表彰,讲好脱贫故事,在全镇营造了“脱贫先立志,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各村都规范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并以“四会一约”为抓手积极参与群众事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恶俗”陋习禁办;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攀比炫富、封建迷信和黄赌毒;广泛开展民俗活动、文艺演出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形成新习俗、新风尚,实现给钱给物的填鸭式“口袋”扶贫向自力更生、双手致富的扶智、扶志、扶技“脑袋”扶贫快速转变。
夜访农门惊月影,日耕阡陌醒山魂,喝令穷困齐让道,村村户户福盈门,调和红绿双色板,魅力高塘新颜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如今在高塘,干群一家亲、党群鱼水情,党员干部只争朝夕,贫困户不等不靠,产业路子更宽了,村容村貌更美了,干群干劲更足了。
高塘脱贫正当时、不停歇。(郭利 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