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温友志)贵阳是凉爽的,贵阳的风景更是美丽的。青岩古镇、天河潭、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南江大峡谷、多彩贵州城、时光贵州、乡愁贵州、四季贵州等景区景点,镶嵌在贵阳的青山绿水间,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必到之地。 9月6日,贵阳市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在开阳县召开,大会主题为“农旅深度融合,三变助推脱贫”。这是一次全市旅游产业经验交流的盛会,更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一个新的起点。
保留乡愁 “三改一留”促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结合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贵阳市旅发委坚持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立足各区县情实际,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脱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明确推动落实“自留地改体验地、农民改服务员、闲置房改经营房,保青山绿水留乡愁”的“三改一留”方式,让广大农户参与共享度假小屋、停车场、商业经营等生产经营活动,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资源、机遇、红利共享。重点推出了水东乡舍、枫叶谷、乡愁贵州、南山驿站等一批旅游业“三变”典型。 水东乡舍以“一栋房、一亩地、一种生活”的打造理念,从2017年9月开始启动,十里画廊沿线农户累计入股150余户,投资人入股70余个,吸引社会入股资金2800余万元,政府配套支持1500余万元,完成总投资5000余万元,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160余人,水东乡舍十里画廊区域打造完毕后,将带动至少500户贫困户脱贫。 “三变”改革的切实推动,实现了困难群众从旅游业旁观者到参与者、收益者转变,构建全域旅游利益共同体的三个阶段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们的绿水青山。
旅游带动 村民生活更甜蜜 为落实旅游产业带动扶贫攻坚,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抓牢旅游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全面推进各区(市、县)旅游产业建设,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推进乡愁贵州、四季贵州、寻味贵州等一批农旅一体化项目建设,通过景区共建共享,带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解决就业87人。 依托水东乡舍项目,开阳县研发了“放牛娃”、“捉泥鳅”等系列旅游商品并成功推向市场,带动部分群众发展。旅游商品由2006年的2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100余种,农家乐经营户达100余户,农家乐经营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白云区大力推进蓬莱仙界景区、泉湖梵华里小镇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和接待服务设施,与景区所在村合作,帮助贫困户发展采摘园、农家乐和生态养殖等项目,积极吸纳贫困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南明区通过打造永乐特色桃园基地,深入推进永乐乡村旅游发展,将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以旅游业、生态业、现代农业为引领的新农村,以示范点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的打造,不仅让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美化和改善,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甜蜜和希望。
企业带动 拓宽村民致富路 旅游扶贫最早从农家乐开始,逐步发展到乡村旅游,但乡村旅游并不是旅游扶贫的全部,旅游扶贫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比如,旅游商品扶贫、“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等,都是旅游扶贫的有力抓手。 为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带动作用,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面向全市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等企业征集汇总就业岗位及农特产品采购需求,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旅游商品生产技能,着力增加贫困地区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附加值,拓展营销渠道,带动增收脱贫。 目前,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以“旅游扶贫重点突破村”为抓手,面向全市64个贫困村、20个特别困难村和100个低收入困难村等市委确定的脱贫攻坚工作对象,全面推动实施《贵阳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对积极进行就业帮扶、订单帮扶、乡村旅游带动帮扶、结对帮扶、旅游技能培训帮扶的旅游企业在相关考核、评定中,按有关规定给予加分优先评定,符合相关鼓励支持政策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补支持等奖励措施,着力结合旅游行业实际,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动旅游行业参与脱贫攻坚,确保旅游扶贫落地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