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上班近,坐10多分钟公交就到了,每个月还有三千多工资,在老家咋可能?”12月27日,清镇市站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枫渔小区居民陈国昌一如往常,到小区旁的工业园区上班。 陈国昌的老家在清镇市流长乡穿心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多,“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今年4月,清镇市8个乡镇的102户366人搬进了枫渔小区。作为其中一员,陈国昌自此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搬进了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 枫渔小区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清镇市经济开发区,园区有150家企业,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全覆盖;小区内,平价惠民农贸小市场、卫生服务室、警务室、老幼托管服务室、就业创业素质提升培训室等一应俱全。 就学、就医、就业等各方面便利的条件,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还稳得住、能致富,枫渔小区是我市“高一格”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缩影。我市充分结合省会实际,坚持省会标准,强化省会担当,科学选择安置地点,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以三个“高一格”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高一格”规划配套设施。全市9个安置点全部集中在县城规划区内集中安置,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功能要求进行建设,落实了“四室一超市一中心”,即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警务室,便民购物小超市和便民服务中心。 “高一格”保证工程质量。安置点按照商品房建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要求,规范建设程序,并严把实施建设单位资质关,施工单位必须是有实力的一级及以上资质单位,9个安置点房屋建筑全部按商品房小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高一格”做实就业和后续发展。我市以就业为重点,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通过全员培训、“订单式”培训、县域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等方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免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未搬迁之前,吴明菊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她搬进了位于开阳县城关镇的蒋家寨安置点,在小区开了一家餐馆。“我参加了小区组织的厨师培训,培训了35天,切菜、炒菜技术明显提高了。”(下转A4版)(上接A1版)吴明菊开心地说,现在店里回头客很多,每天有300多元收入。 2017年,我市3个安置点共安置有劳动力家庭484户1125人,已开展培训577人次,实现就业484户947人,就业率84.2%,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对劳动能力不强的家庭,通过社会兜底等方式解决其基本生活需求,并安排人员联系,及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 为服务好、管理好搬迁安置点群众,我市梳理出安置地党建工作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便民利民服务清单,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级管理。此外,根据安置点及周边居民数量,利用旧有居委会或新设居委会对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并依托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017年,我市建设3个安置点,总投资1.58亿元,搬迁2042人;2018年,建设6个安置点,总投资9.89亿元,计划搬迁10048人。目前,2017年安置点项目已全部完成搬迁入住,2018年安置点项目房屋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预计明年4月底前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下一步,我市将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加快推进旧房拆除复垦等工作,‘高一格’做好搬迁点的配套设施完善、群众就业及后续保障等工作,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宽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市移民局生态移民处负责人张志坤说。(记者 刘健)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