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安徽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和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以产业扶贫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在实现精准脱贫的同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观念 扶贫产业多元化 效益出干劲 脱贫增收,产业扶贫是关键,也是难点。和县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大县,每年蔬菜产量约113万吨,但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双重影响,传统蔬菜产业效益不高,贫困户种植积极性大打折扣。这让全县上下认识到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闯出一条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对全县11个‘金菜地’扶贫基地早做了谋划,与去年相比,辣椒、黄金瓜等传统蔬菜种植面积有了明显下降,减少市场带来的风险。”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然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阻力不少,首要的是不少贫困户认为,他们就会种辣椒、黄金瓜,像草莓、芦笋等技术含量高的蔬果,不会种也不太愿意种! 产业转型首先观念转型,面向农民的宣讲必不可少。做宣讲,既要讲清当前产业面临的瓶颈和增收困境,又要讲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宣讲是有效果的,但很多贫困群众还是处于观望期。”乌江镇周集村党总支书记狄宜龙坦诚地告诉记者。为此,去年乌江镇“金菜地”基地引入大户,搞起了菊花种植,开始了产业转型探索之路。 “去年3月份签订合同,承包68亩金菜地,收入在30多万元,贫困户、村集体和我都挣了钱,还有不少贫困户在这里打零工。”承包大户聂升年高兴地对记者说。 许多贫困户看到产业转型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纷纷希望认领土地,大力发展菊花产业。谈到“金菜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狄宜龙表示通过打响菊花品牌,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规模等举措,把菊花产业发展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激活当地的经济。 寻思路 到户产业按单选择 扶贫因户施策 发展扶贫产业,手里缺钱怎么办?一羽鹅补贴20元,一亩露地蔬菜补贴500元,一头猪补贴1000元……补贴最高限额3000元,另外还可申请5万元的小额信贷和10万元的创业贷款,和县拿出真金白银,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 不懂技术怎么搞?县农委、蔬菜产业发展局派出畜禽养殖专家、水产养殖专家、蔬菜种植专家,采取技术员包保贫困户的方式,全程跟踪指导贫困户科学种养,每月至少开展两次集中授课和现场讲解,解除技术之忧。 农家土产品怎么卖出好价钱?和县在政府机关食堂、大型超市设立爱心专柜,在年货节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举办蔬菜博览会,加强与南京等地市场对接,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鼓励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的农产品也可由电商平台按市场价收购,企业订单式生产。 如今在田间地头,每天一辆辆满载草莓、芦笋、芦蒿等高档蔬果的货车从和县开出,驶往60公里之外的南京。在南京众彩市场精品蔬菜区,和县芦笋专卖店开了起来,成了南京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脱贫的积极性,扶贫干部走村入户,摸排、整合贫困户的各种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出扶贫菜单。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贫困户选择了多项扶贫措施,全县形成了因户施策、多措并举的叠加扶贫模式。 年前,历阳镇五星村贫困户黄入珍将按单生产的土鸡卖给了镇上的捷达饭店,“黄大姐家养的鸡就在家门口附近,土鸡的数量和品质有保障,和她签订单协议,不仅不用担心质量,随时要还直接上门去收购,这可方便多了!”饭店老板孙道兵说。 在香泉镇新建村王仁金的家中,他联系和县帮您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公司派人上门收购。得益于扶贫产业措施选得准,王仁金承包鱼塘,养殖了1000多只大棚鸭,饲养了6只山羊,“大干了一场”,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去年,仅产业收益达26000多元。 “订单式扶贫,让贫困户养殖的农产品不愁销路,调动他们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历阳镇分管负责人张正凤说。 破难题 扶贫保险来帮忙 激发内生动力 “搞蔬菜大棚,就怕遇上天灾,去年年初的暴雪,大棚倒了不少,年中台风又来袭,棚上的‘皮’掀掉了,刚种上的苗活不成了。”谈到去年受的灾害,香泉镇新建村村委会主任姜晓华痛心地说。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激发贫困群众投身蔬菜产业的积极性,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和县蔬菜及扶贫特色种养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于近日出台。 “这真是给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种养了。”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刘卫兵说。 方义明是功桥镇丰山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妻子,他不能像村里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去年,他承包了21亩蔬菜大棚,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一直不敢扩大生产规模。听到分片干部可以给蔬菜大棚买保险,他第一时间联系分片干部,人保公司业务员也来到他家的大棚里丈量土地。“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给我们买保险,一分钱都不用掏。”方义明说。 “我们将保险引入扶贫领域,目的是让贫困群众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减少风险,消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构筑防范返贫新屏障。”该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目前,全县11个贫困村“金菜地”和贫困户自种自养项目投保任务已经完成,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实现了“金菜地”和贫困户全覆盖,全面防范致贫、返贫风险,真正为贫困户上了道“保险锁”。 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等各项政策措施,生活发生了大变样:门前是宽阔的水泥路,住进了宽敞亮堂的砖瓦房,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具有;闲聊打牌的少了,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多了,“坐吃山空”的少了,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特约通讯员:吴磊) (责编: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