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2月18日电题:啃下扶贫“硬骨头”——重庆中益乡驻村第一书记们的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李松、黎华玲、伍鲲鹏 新春正月里,村民黄德华家的院坝前围满了群众,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光明村最新一场群众院坝会开场了。 院坝会由驻村第一书记谭祥华主持。贫困户余修培说,去年10月份靠着易地搬迁补助,一家人搬下山,住上了新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改善生活环境,干部们还得继续努力哟!”余修培一席话,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别看现在的院坝会气氛轻松,在1年多前,情况可不是这样。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贫困发生率高。为了啃下这一扶贫“硬骨头”,重庆专门下派驻乡扶贫工作队,各村配齐第一书记,帮着村里搞规划、建项目、促脱贫。 全兴村第一书记刘亚平发现,全兴村过去遗留了低保、危旧房改造等民生问题没有解决。“要获得群众信任,走进群众心坎里,不先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可不行。”为此,驻乡工作队决定各村第一书记与乡、村干部一道进村串户,通过田坎会、院坝会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诉求。 “1年多来,乡里先后开展了3轮走访排查,累计整改问题700多件。”中益乡乡长谭雪峰介绍,特别是乡里有近半群众生活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房屋不少是土木结构,有的已破旧不堪。乡里多方筹资,通过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已基本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助推扶贫产业发展是第一书记们的一项重点任务。最近一段时间,华溪村第一书记汪云友一直忙着下乡收蜜,晚上十一二点回到村子是家常便饭。“中益山清水秀,生态好,产出的蜂蜜每斤能卖150元,只要群众能致富,自己累点也值得。”汪云友对记者说。 中益乡土家族世代有养蜂的习惯,但过去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销路一直没打开。如何才能盘活这一“沉睡的资源”呢?汪云友等人想到了引入龙头企业,向农民传授规模化、标准化的养蜂技术,并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市场。 同样是养蜂,如今大不同。在中益乡一片山林里,整齐摆放着蜂箱,四周装上了摄像头。“通过网络定制产品,市民缴纳认购费、管理费后,便可获得蜂箱1年的收成。而且通过摄像头实时观看,保证蜂蜜品质不打折扣。企业负责配送到家,产品销售情况很好。”乡里新引进的企业五度农业公司与近150户贫困户签订中蜂代养代销协议,每年还能根据销售情况分红。到2018年,中益乡已发展中蜂8000群,蜂蜜产业成为“甜蜜”的骨干产业。 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中益乡农户谭文良成了蜂蜜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全家四五十群蜜蜂,一年的蜂蜜收益有八九万元。
为增加群众长效收益,各村第一书记更是没少想办法:华溪村重点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发展中药材、有机水稻,对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户实行“代种代管”“联养合作”;全兴村则想挖掘生态资源,鼓励农民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乡村民宿……各种措施持续发力,不断巩固扶贫成果。 (责编: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