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安徽讯)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为贫困村谋划当家产业、为贫困户申报特色种养业的时候。产业选得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村集体收入,关系到贫困群众能否稳定增收,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效。连日来,和县各社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认真谋划,入村逐户走访,结合贫困户自身愿望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脑袋富了,技术有了,干劲足了
“我就是不想种了,不想再搞了。”面对驻村工作队上门宣介产业扶贫政策,历阳镇金河社区贫困户王基本显得不耐烦了。
因为年前母亲去世,又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带孩子回了云南老家,这让王基本变得自暴自弃,扶贫专干祝孝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上门去和王基本谈心。
“你的妻子回老家是暂时的,把家里搞好,现在大女儿上高三,正是需要钱的时候,现在你发展大棚蔬菜,政府给你买保险,受了灾,保险公司会赔偿的。只有加把劲干,生活才能越来越好。”祝孝春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劝导下,王基本申报了2亩多田大棚蔬菜的特色产业,并表示今年好好干,尽快去云南把老婆孩子接回来,争取让日子越过越好。
开设道德讲堂,上门宣讲,发放脱贫光荣证,扶贫干部持之以恒做思想工作,和县花大力气,下硬功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渐渐地,贫困群众的脑袋富了,干劲十足了。
对此,和县乌江镇石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汉感受很深。
2017年刚下村的时候,有村民就说:“他懒得很,无可救药。”一了解,吴汉才知道,杨宜友身体健康,儿子患病,村干部叫他在镇上打点零工,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扶贫先扶志。一个月内,吴汉多次上门给他讲政策、话家常。但说起“我要脱贫”,他经常躲闪迟疑。有一次,吴汉急了,撂下狠话转身就走:“现在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你再不努力,真打算穷一辈子呀!”
第二天一早,杨宜友告诉包片干部:“我想承包鱼塘。”有了干劲才好办。依托产业发展资金,杨宜友承包了10亩鱼塘,越干越有劲,又跑到镇上重拾起了瓦匠的活,去年一年仅零工收入8800多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要拔穷根,贫困群众不仅“要脱贫”,还要“能脱贫”。这其中,掌握一技之长很关键。
3月5日下午,一场“科技大餐”在县委党校报告厅举办,培训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家副教授丁淑荃进行系统讲解,重点围绕稻田养殖技术要点、水环境培育、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指导。
“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专家到现场给与指导,特别是贫困群众会全程跟踪指导。”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开办4期技能脱贫培训班,培训学员134人,和县人社局考鉴中心主任何庭龙表示,将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人群拥有一技之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产业强了,钱袋鼓了,前景好了
眼下正是春耕的时节。“二期项目40亩种上了黄桃树,已经承包给专业公司运营了。等开花结果的时候,游客可以春天畅游花海、夏季品尝黄桃了。”香泉镇新建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已经把村里发展什么新的项目,村民从哪里增收谋划好了。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大计,但也最难。
和县香泉镇新建村曾经一度是个成色十足的贫困村,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没找对主导产业,贫困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村书记庄从明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发展大棚养鸭,但环境污染较大,散户养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还有的村民以种地为生,但随着农药、种子价格上涨,粗放式的种植导致经济效益低;后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下大都是老人、孩童较多,发展后劲不足。
实施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后,村里开始认真思考:到底该发展什么扶贫产业。和县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2017年政府投资120万元新建了“金菜地”产业扶贫基地。如何用好这个基地呢,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呢?村子所在镇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青山、碧水、古寺、温泉,先后荣获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旅游小镇。独守着资源,出路就在眼前。于是,村里借助旅游的“东风”,开发了休闲观光产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新建村结合“三变”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13户贫困户小额贷款入股“金菜地”二期项目,对“金菜地”扶贫产业基地进一步提档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这个项目搞得好,周末节假日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来,自家的农产品也能卖上好价钱了。”贫困户刘荣海忙着卖一些土特产,得空的时候跟记者说上几句。这两年,依靠“金菜地”产业项目,刘荣海得以顺利脱贫,新建村整村出列。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新建村是我镇唯一的贫困村。2016年以来,县镇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发展产业扶贫,盘活沉睡的乡村旅游资源,带动果蔬采摘、农园休闲、温泉养生等文旅产业新发展,进一步擦亮了香泉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新名片。”香泉镇分管负责人说。(特约通讯员:吴磊)
(责编: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