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她力量”

2019-08-29 11:37 来源:光明日报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自2018年起,贵州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按照全国妇联“巾帼脱贫行动”助推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建促妇建、强妇建助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彰显“她力量”,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1.走出山乡,在“稳得住”上下功夫
  参加工作第三年,28岁的游绍英接到一个任务——负责凤冈县凤翔社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是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涉及全县13个乡镇的6432名贫困群众。
  “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没有路,整个社区没有通水电,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上厕所要步行10分钟到工地外的项目部,都不敢喝太多水。”初到凤翔社区时的场景,游绍英历历在目,从购置第一套办公桌椅到一点点兴起这个“家”,那段日子累并快乐着。
  游绍英和筹委会的同事就在社区临时搭建的办公室上班,白天陆续接待提前赶来看房的搬迁村民,晚上在工地巡逻监工。“办公用的都是工地配电箱里的电,经常会断电,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去接。”游绍英说。
  2018年1月,凤翔社区1505户新居的钥匙全部交至新居民手中。“每户房子里面都配齐了家电和家具,厨明瓦亮,直接拎包入住。”看到新居民领到钥匙后的高兴劲儿,游绍英激动地抹泪。
  钥匙还没捂热乎,烦恼就来了。“搬是搬进来了,咱们这些可爱的新居民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所思所想与他们新的身份并不搭。”游绍英说,搬迁初期,很多村民不会开防盗门,把钥匙拧断在别人家锁里的事经常发生;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带童锁的电暖炉而常常挨冻;有居民不会使用抽油烟机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这种家长里短的麻烦事儿,随时都在上演。
  “面对这些无法想象的窘状和不文明行为,我们手把手教、不厌其烦讲,设置‘荣誉墙’、订立居规民约、组织文化活动,一点一滴引导纠正。”游绍英说。
  为了带动大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内每一栋楼都建立了独立微信群,每家每户的服务手册上都印了游绍英的电话号码,“多的时候一天要接300多个电话,凌晨两三点也有人打电话,有人生病要送医,或者有家庭闹矛盾要调解。”为了教会一位空巢老人操作电暖炉,游绍英去了她家三次。
  为了增加社区服务力量,进而引导居民早日实现自治,游绍英借鉴贵阳观山湖社区等先进管理经验,带领凤翔社区用了两个月组建了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队伍、“夕阳红”志愿者队伍等4支涵盖社区的老中青志愿服务队。用了3、4个月时间,居民终于完全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2019年1月,凤翔社区召开社区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游绍英为妇联主席,7名妇女代表任委员,还选举了29名妇女楼长,建立了社区妇女之家、妇女服务岗位台。
  凤翔社区只是妇联深度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强度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至今共完成搬迁任务188多万人,其中有80多万名妇女,已经迁出“穷窝窝”,走进新生活。
  走出山乡,搬进新环境,面对新生活,电视机信号怎么调?马桶怎么用?菜到哪里买?公交车怎么坐?液化气怎么用?等等生活琐事,都成为搬迁群众“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此,贵州省妇联瞄准群众“搬迁痛点”,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切实帮助搬迁妇女融入生活。
  贵州省妇联联合省生态移民局下发了《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强妇建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安置点的每个楼栋建立妇联组织,明确执委联系楼栋,每栋楼为一个妇女小组,形成“妇联+妇女之家+执委联系制+妇女小组”的网格化自治组织,使基层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在搬迁妇女身边有形化、常态化,让搬迁妇女能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娘家”。
  贵州省各级妇联结合实际,从妇联的组织建设,妇女的家庭生活、创业就业、文化活动、家庭教育、维权关爱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出台工作方案。目前,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联组织覆盖率达100%。
  2.走出山乡,在“快融入”上出实招
  “乱扔垃圾不文明,讲究卫生有规定,门前三包要执行,街坊邻居笑吟吟。”朴实的歌词配上悠扬的曲调,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新街社区妇联主席宋微唱着自编的山歌。
  从世居小村搬迁到城镇小区,很大一部分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很难适应和融入。“如何把政策讲成大白话?如何调节邻里家庭矛盾纠纷?如何让新居民适应新市民生活,生活和内心都稳定下来?是个大挑战,妇联组织作为娘家人更是责无旁贷。”宋微说,“我们这是‘中华布依第一寨’,有事用山歌沟通最方便哩。”
  “山歌宣讲”是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新街社区妇联的一次创新。这里布依族居民多,人人爱唱歌,宋微便结合当地的布依族风俗,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编排了“孝老爱亲歌”“环保歌”“禁毒防邪歌”“司法援助歌”等政策宣传山歌,提升社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环保理念和礼仪修养,让相关知识政策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有困难,找妇联。做好让新居民尽快融入市民生活的“文章”,贵州省各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有“娘家人”的倾心付出,为新居民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遵义市妇联副主席辛利常常在移民搬迁点调研、培训,2019年已经去过10多个搬迁点,对于新市民思想转变的重要性,她感受颇深,“这需要我们各级妇联组织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培训,打破一些人等靠要的思想。”
  遵义市正安县,共有14个安置点,安置群众8516户近4万人。在这里,“持家、发展、家教”三项能力提升培训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安置点上,正安县妇联邀请的家庭教育专家马昌燕正在指导当地妇女群众正确认识、打扫好家庭卫生。
  “这里以前是典型的脏乱差,下村来开展工作时简直下不了脚。”已经从事家政培训工作6年的马昌燕回忆,当时她来到村里跟大家宣传,村民们提出“都活几十岁的人了,哪个还不会持家咯”。
  从勤奋上进、爱惜财物、持家理财,马昌燕耐心引导村里妇女提升发展能力,并通过实例讲授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
  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遵义市妇联以提升农村妇女“持家、发展、家教”三项能力为切入点,在全市农村妇女,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移民搬迁妇女中广泛开展三项能力提升活动,教育引导农村妇女提升“持家”能力,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发展”能力,带领家庭增收;提升“家教”能力,共建和谐家庭。截至目前,已集中培训基层干部6000余名,集中培训农村妇女47.33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4.99万人,移民搬迁妇女4.31万人。同时通过各级干部开坝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培训妇女近210万人。
  辛利说,“持家、发展、家教”三项能力提升工作,正帮助搬迁妇女实现尽快转变新身份、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得到新发展,“妇女群众对于妇联还是信任的,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开展工作,从妇女群众关心的点滴小事做起,就能够起到比较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贵州省妇联以提升搬迁妇女能力为抓手,确保搬迁妇女真正融入城镇新生活。根据安置点贫困妇女的需求,采取“妇女点单、妇联配菜”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乡村振兴、餐饮服务、庭院美化等培训,提升搬迁妇女自身技能,引导她们建设新生活、融入新生活。
  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在各安置点全面铺开家庭建设工作。为培育好家风,在安置点全面开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以好家风滋养子女,增进搬迁家庭的家国情怀;为涵养好家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儿童快乐家园、妇女之家、移民夜校等载体,建设“小桔灯”亲子阅读书屋,开展家风家教、典型人物宣讲、文明礼仪培训等宣教活动,帮助搬迁妇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3.走出山乡,在“能致富”上见成效
  走出山乡,步入新生活,买棵葱、喝口水都要钱,以前在农村菜到自家地里摘、水到井里挑,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又成了搬迁妇女“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新市民要过得好,还得从就业抓起。如何让妇女在家就能就业实现增收?如何让妇女家庭、经济两头兼顾?这是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普安县罐子窑镇红岩村搬迁到洒金居住区的李美珍看到安置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妇女,她想:“若能在这里搞一个服饰加工基地,带着搬迁妇女们干,又能顾家又能赚钱,岂不一举两得?”得知李美珍创业的想法,当地妇联组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她提供了一个300余平方米的门面作为生产车间,免3年房租,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后带动40余名贫困妇女就业。
  要让这样的能人,带动更多姐妹致富。
  贵州省妇联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制定了详细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备足了贯通技能培训—产业培植—就业扶持的妇女发展工具包,努力提升搬迁妇女的就业增收能力。
  贵州省妇联还整合政府培训资金开展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的技能培训,实施“三女”(锦绣女、家政女、持家女)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帮助5万多名妇女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依托锦绣计划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帮助安置点妇女实现居家就业;依托妇联“黔灵女”家政服务品牌,帮助安置点妇女就近获得家政培训和就业支持;继续实施妇女小贷项目,让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应贷尽贷,重点支持有创业意愿、有创新热情、有项目方案、有推进措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创业发展……贵州省妇联的部署在全省各地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黔东南州妇联系统突出培训重点,努力提升搬迁妇女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有力推动了全州妇女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此外该州还分别在凯里、天柱、锦屏、黎平等市县移民安置点建立巾帼扶贫车间,实现了移民妇女“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遵义市凤冈县华鑫鞋厂是一家妇女手工示范企业,在当地妇联的支持推动下,企业目前已落户凤冈县凤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务川县大坪青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带动了400余名安置点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安顺市紫云县在安置点创办锦绣计划巾帼创业基地,形成加工销售产业链,直接带动90余名贫困妇女就业,间接带动500余名妇女实现创业梦。
  “搬出来”需要用心用情,“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如今,在贵州全省各安置点,妇女之家开展的接地气聚民心,有声色有活力的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各地妇联组织在安置点开展的“亮牌服务”,在政治引领、权益保障、带动发展、培树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好,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日益增强。(记者 王海磬)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