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草大产业
——固镇县刘集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神农尝百草,百草艾为先。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固镇县刘集镇刘圩村,雨后的艾草青翠茂盛,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今年的第三茬艾草就该收割了。”固镇县美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武堂看着地里的“宝贝”,眼中充满希望。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今年以来,刘集镇结合土壤成分、种养资源、物候特点等,经多方考察论证后,把艾草产业作为最具特色的朝阳产业和最具活力的富民产业来抓,制订艾草发展规划,扩展艾草种植规模化、加工产业化,艾草产业逐渐成为这个镇新的增长点。
艾草也称艾蒿,多生长在荒坡、田间沟渠的一种常见的药草。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渐入人心,人们也更加关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医院均将艾叶烟熏、艾叶洗浴、艾叶洗手、艾灸防瘟、佩戴香囊等作为防疫重要手段和建议。艾草,身价倍增,由“草”变“宝”,艾草产业由此迈入发展快速道。
“种艾草的好处很多,首先是产量高,每年能收三到四茬,而且从第二年开始,每年都会比前一年增产至少两倍。然后是环保,艾草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一米,但地下实际存活的根的长度在20厘米左右,死亡的根系就成为了植物肥,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谢武堂预计今年合作社300多亩艾草可收获260吨左右艾叶。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俺们这里主要种小麦和玉米,按照一年两茬收成计算,小麦亩产1000多斤,玉米亩产1000多斤。不算劳动力投入,除掉化肥、种子和农药等成本费用,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最多2000元。而种植艾草节省了种子、农药的投入,一年每亩纯收入就有3000多元。
谢武堂的这笔账,村民们很是买账。今年春天,村里统计加入合作社种植艾草农户名单时又新增了一百多户。
“和过去种麦子、玉米相比,艾草除了当年的成本投入外,田间管理方面几乎无需打理,比种啥都省劲,头一年除除草就行,以后进本不用管了。”脱贫户丁彩君笑着说,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种艾草比种传统作物还赚钱,而且几乎是“躺赚”。
加快发展艾草产业,刘集镇推广“订单+收购+分红”等模式,以技能培训、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增强农户经济效益。以“理论+实训”技能培训,近三百户农民加入艾草订单种植,并掌握艾草加工技能。目前,刘集镇种植艾草面积达五百多亩。
艾绒可做艾灸,艾粉可做保健用品、饲料,艾叶渣可做蚊香、枕头,这小小艾草,可谓全身都是宝。走进固镇县美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车间,艾绒枕头、艾条艾柱等样品整齐摆放在桌上,一股淡淡的艾香沁人肺腑。
“合作社完成了‘艾小农’商标注册,一期500平方米厂房已建成,1300平方米提绒卷条车间本月底动工开建,目前水、电已开通,项目环评也已做过。”谢武堂表示,艾草项目一期在10月投产,二期3000平方米厂房计划11月底动工,2022年3月建成年产3000公斤单方艾草精油提取车间及艾草纺织品车间,丰富艾草产品形式,实现产品差异化营销。
当前,刘集镇从专业技术人员培育、优质产品打造、下游产业链企业引进、目标市场开拓等进行谋划指导,引导艾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扩展高端艾草产品加工,抓好艾绒生产、纺织、精油提纯等核心链环节,激发艾草产业乘数效应。
“固镇县美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艾草项目建成投产后,艾草种植面积将扩大到一万余亩,带动五十余人就业。”刘集镇党委副书记刘峰表示,立足艾草价值链,完善产品产业链,充分释放艾草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启艾草特色产业一体化经营之路。
坚持立农为农、市场导向、融合发展、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刘集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刘圩艾草种植加工,王李西瓜,董庙、张蔡品牌粉丝,田圩“七彩油菜”,东楼、九湾稻虾养殖等,在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
“构筑全域发展,定位项目特色,我们将围绕融合业态和绿色发展这个定位,坚持农业‘向内’融合、产业‘顺向’融合、功能‘横向’融合、新技术‘逆向’融合,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引导农产品品牌建设、产业链打造和服务模式创新等,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刘集镇党委书记陈雷表示。(荣心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