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安徽讯 在石杨镇新农村信福乡田农场里,2000亩稻田阡陌纵横,水波不兴。水下,新翻的泥土正酝酿着新一轮的栽种。农场负责人周爱峰说:“其他地方早稻已经开始插秧,而我们的田亩正处于泡田期,等上一个月的时间让有机肥得以充分发酵,为6月水稻种植做准备。”
前几日,这里还是一片紫云英花海。在紫云英盛花期,将其翻耕,则成了农作物的天然绿肥。使用紫云英作绿肥,不是周爱峰的“独家秘笈”。 近年来,和县全面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在全县建立了10个绿肥种植点,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赏景。“用绿肥代替化肥,并对农作物进行针对性施肥,提高了耕地质量,可以减少10%的成本投入,产量却能提高15%左右。”和县科技特派员、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龙说。
周爱峰自从2011年回乡创业种植有机水稻以来,深谙科技的力量。2015年,周爱峰找到上海农科院团队并开展长期合作。近年来,他又通过刘龙与县里的科技特派团建立联系,产品得以迭代升级,并选育出“优糖米”等多种功能性大米。
和县一直致力于农业科技人才体系的搭建,根据各镇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和发展需求,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先后在全县7个乡镇和农业园区组建了9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工作站涵盖了蔬菜、水稻、种子、水产等多个产业,涉及育种、育苗、种植等领域。同时,和县与3个科技特派团签订协议,“问需于企”,搭建平台对企业进行“订单式”服务。
平台建好后,如何让科技及人才真正“落地生花”,助力企业发展?周爱峰列举出企业发展遇到的两次“瓶颈”及破解之法。
稻子怎么育,是周爱峰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们所在的村邻着滁河,一到雨季就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稻子一泡久,再难‘抬’头。”由于深受洪涝困扰,周爱峰一直希望寻找一个可以抗涝的水稻品种。作为县水稻绿色提质增效科技特派团服务对象,周爱峰提出需求“订单”后,由11名专家组成的特派团来到田头“把脉问诊”,并最终找出10余种抗涝品种,投入研究。今年,该企业“长江流域粳稻抗洪涝绿色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省级初审通过。“我们还预备建设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周爱峰说。
稻米怎么卖,是横亘在周爱峰面前的第二个难题。作为企业主打产品之一并获全国特质农产品的“优糖米”一经投产,便收到了来自南京、上海等地的多批订单。紧接着,周爱峰也收到了一些反馈——“优糖米”的口感略差。如何破局?企业与科技特派团及江南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我们将以该产品作为原材料,探索口感更好的米饼、饼干、代餐粉等,进一步扩大市场。”周爱峰说。 搭乘地方农业发展的“快车”,2020年,周爱峰的企业成功申报安徽省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特派员工作站。每年,企业拿出200亩田地进行绿肥高效利用下的化肥减施试验示范,在田间试验20个水稻新品种。企业目前已获7个国家级发明专利,12个实用性新型专利,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生产的“信福乡田”牌优糖米入选2022年第一批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品牌。(特约通讯员:郭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