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进入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成千上万亩的大型林地蔚为壮观,草、灌、乔木次第分明,百里矿区掩映在碧波绿浪中,让人不觉生出这里是矿区还是景区的疑问。 平朔公司拥有3座年产量2000万吨的特大型露天矿、2座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连续多年原煤产量突破亿吨。但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也造成了地表破坏、植被受损等问题。为了让采矿挖煤和绿水青山兼容,平朔公司坚持煤炭资源开发和土地复垦结合,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面积6万余亩,复垦土地面积4.5万亩。 改变不只发生在平朔矿区。为了再现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自然资源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这项重大工程,正在告别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单打一”,走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综合治”。 让环境再现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有助于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让城市、乡村、矿区、海岸环境再现生机。 谁也未曾想到,两年时间里,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乡村面貌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过去的村庄,农田破碎,建设用地散乱无序,道路狭窄,基础设施陈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附近河水发黑发臭。如今的西湖乡村,远山重重,淡雅秀美,绿树丛生,水田如镜,倒映出郁翠青山。 土地全域整治是这场变化的关键。西湖区以双浦、三墩等区域为重点,统筹进行“山水、林田、村庄、矿山”生态修复和连片整治,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全方位补齐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短板。在遵循村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13个村5745户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整治、拆除违章建筑,实施庭院改造,实现雨污水分流、燃气管道入户等,完善村庄配套功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 南澳县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拥有46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违章建筑、非法挖沙偷沙、倾倒垃圾、养殖生产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岸线生态环境。 为实现“海蓝、沙净、湾美、岛丽”的目标,南澳县展开了以海湾生态环境整治、基本岸线保护和修复、污水处理站建设、河溪入海整治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已经基本建成的金澳湾成为热门的旅游休闲场所。在旅游旺季,每天到金澳湾游览休闲的游客和岛上居民超过2万人。 让群众分享“绿色福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惠民,让群众分享“绿色福利”。 陕西延安的治沟造地项目不仅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1.34万亩,通过打坝淤地和复垦废旧村庄宅基地,新增耕地7.95万亩。以前泥泞的小道变成了平坦的生产道路和田间道路,道路通达率和机械耕作率达到90%以上。 治沟造地项目实施的灌溉与排水工程,基本解决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耕地产能得到明显提升。据中科院测验,工程通过扩大田块规模、全面改善排灌系统、改良盐碱化提升地力等措施,使耕地质量提高了1—2等级。工程实施后种植玉米亩均增产达400斤以上,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8.4万吨,既确保了粮食安全,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是区内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这里长期以来坑塘遍布、荒草丛生,当地农民又因村庄塌陷无法耕种、居住。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改变了这里的生态面貌,也让附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与潘安湖毗邻的马庄村,2000多名村民原来以煤为生。如今国家级湿地公园带来的旅游收入,让“不挖煤了,咱换个活法”成为马庄村村民最大的心声。村民们不仅实现了保安、餐饮、保洁等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也凭着多种经营鼓起了腰包。 马庄村香包手工制作原本只是村民们在挖煤闲暇时的“副业”,但在全域旅游兴起后已经成了村民致富的“主业”,目前中药香包成为区域重要的旅游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100多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