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从间接融资渠道看,最新数据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发放的企业贷款中,超过一半投向了民营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看,证监会、全国工商联等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大债券融资服务力度、推动债券产品创新、培育多元化投资者结构。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要做好助企纾困,同时加快健全机制。一方面,要全力帮扶困难企业,避免出现盲目抽贷、断贷,稳定预期。另一方面,间接融资要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直接融资则要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 半数贷款投向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 今年上半年,尽管超预期因素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但民营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在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发放的企业贷款中,超过一半的贷款投向了民营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有贷款余额民营企业户数8347万户。 信贷投放量增的同时,价格还稳中有降。上半年,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为4.74%,此外,银行业为约150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办理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延期金额超过3万亿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克服了重重困难。“受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局势动荡等影响,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900多亿元。”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表示,为此,监管部门迅速召集金融机构、连续召开分析座谈会,印发了42条助企纾困政策通知,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五六月,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9300亿元,有力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綦相说。 接下来,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多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从趋势上看,随着直接融资市场日益成熟,很多大企业的融资业务会逐渐离银行而去,因此,服务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也是银行内在经营的长期需求。 持续畅通融资渠道 当前,面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融资堵点,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疏通。从短期看,要有效纾困、防止融资断裂;从长期看,间接融资要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深化信用信息运用,直接融资要提高融资效率、培育多元化投资者结构。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纾困机制正在持续完善。“我们对企业进行分类,组织各家授信银行对企业联合会商帮扶,稳信贷、稳预期、稳企业。”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优质企业,提前介入融资方案设计,有效保障融资需求;对于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快速响应需求;对于个别“僵尸企业”,精准识别并稳妥处置退出,“受益于联合会商帮扶机制,一大批大型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得到金融保障”。 为破解“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难题,围绕沙县小吃的信贷服务创新正在福建开展。福建银保监局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地方政府,探索“小吃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对接餐饮服务平台,集成供应链数据;依托供应链场景,建立科学的授信评价体系;政银企联动,夯实供应链数据基础。“我们配合省政府推进金融服务云平台建设,累计为4万户市场主体解决融资需求超1600亿元。”福建银保监局局长丛林说。 直接融资则要提高融资效率。《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债券,鼓励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扩增量稳存量健全机制 接下来,如何更加有效稳定民营企业融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扩增量、稳存量、健全长效机制。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下一阶段,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基建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行业需求的增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财政政策要持续发力,以公共部门支出撬动私人部门支出的增长,金融为基建上下游提供支持,撬动商业资金流入,进而带动企业、个人需求复苏。 针对备受关注的小微企业融资,接下来将扩增量、稳存量。“扩大信贷增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全年普惠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保持相关贷款快速增长势头。”綦相说,稳住信贷存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运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为市场主体办理贷款延期,努力做到“应延尽延”。 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还需健全长效机制,尤其要抓住“提升民企自身能力”这一根本。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接下来将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民企强化信用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诚信守法经营。同时,监管部门将定期开展检查,督促银行抓好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切实保障政策落地见效。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