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日前,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活动在京圆满落幕。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以“新亦求新 寻教动能”为主题,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四大领域,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寻教育发展新动能。论坛现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任波接受了采访,以下是本次采访的精彩内容: 主持人: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方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有什么好的做法? 任波:学校党委分别出台了《深入推进“五育并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前已有相关制度文件30余个,推动形成德育引领、劳育贯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五育并举”五大专项行动具体来讲,是指德育引领行动、智育发展行动、体育提质行动、美育怡情行动、劳育融通行动,共有29大方面的任务。为保证五大专项行动的落地落细,学校构建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建立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联动格局,将“五育并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做到层层有责任、环环抓落实。 学校构建了“大思政”教育格局。“大思政”即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多方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称“三全育人”),多渠道、全场域地让高校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主持人:具体来说,学校是怎样实现“三全育人”的? 任波: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青年中的重要力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脚点在于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关键是实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多渠道、全场域、广参与,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结合全国文明校园、“三全育人”示范高校创建,学校从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抓住专业课程育人重点。如各二级学院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坚定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重点开设一些政治理论和文化素养提升类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和元素,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中国古典音乐鉴赏》等选修课,建成传统文化资源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提高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 二是构建“四联系三融合”育人模式。学校分步建立了每位思政课教师联系一个二级学院、一个专业、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四联系”制度,实现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入党考察教育的融合。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师分别对口联系1-2个班级,协助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参与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利用QQ群、微信群等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育人工作,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共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将“四联系”工作纳入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量核定,作为教师职称申报评审的基本条件,进而使思政课教师发挥好育人引领作用。 三是打造“大思政”一体化育人平台。如学校投入资金建成“睿德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人与城市”博物馆等活动中心,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于一体;依托学校“睿德讲坛”,打造“阅乐读书季”,举办“我最喜爱的中华文学名篇”朗诵会等品牌活动;举行榜样励志分享、书画大赛、汉服走秀、武术表演、阳光晨跑等一系列校园文体活动,推动“一院一品”建设,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四是汇聚“线下+线上”优质育人资源。如利用宣传展板、宣传栏、LED屏、校报等传统媒介,用海报、公益广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时,通过校园网、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方式广泛宣传、引导学生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网上网下的立体空间里扣好第一粒扣子。 五是突出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应。如依托学校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建立“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学生主体、师生同台,用小品、舞台剧、情景剧等艺术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表现出来;打造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构建校内外整体育人格局,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主持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老师。学校是如何打造思政课“金课”的? 任波:一是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师抓好教学主业。构建校外名师面对面交流、校内导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肩并肩成长三大平台,推动高职称教师有压力、年轻教师有动力、团队有活力,团队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获得国家和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项,思政课近三年学生评教平均达97分以上。特别想谈的是,对于去年和今年新进的17名思政课专职教师,学校全部采取的是第一学期不上讲台、跟班听课、半月沙龙、专题报告、展示考核等适岗培训措施,让大家很快实现角色转变。 二是深化教改实践,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实效。如不断深化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三化”教学改革,推进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自主研发思政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形势政策网络学习平台,更好契合课程和学生实际。学校打造思政“移动课堂”,推动第一、二课堂有效衔接融通,以经典诵读、观后感悟、调查汇报等形式将传统课堂变成鲜活舞台,还结合社会资源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学校还邀请知名人士、优秀校友、校企合作单位人员,与思政课教师建立“1+1”授课模式,提升思政课育人的职业性。可以说,目前学校思政课实现了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覆盖,思政课教学站位高、活起来、接地气。 三是突出教研引领,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相长。坚持将教研作为奖励性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收入差距在教研部分体现。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设序列、单列标准、单独评审,其中的关键性指标是教学教研成果的水平、质量和数量。还注重发挥团队攻关优势,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集体编写精彩教案和典型教学案例,共建共享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依托教育部、重庆市和学校立项的团队建设项目,要求教授在教研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规定每个团队必须带领相当数量的中低职称教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环境。 主持人:贵校是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呢? 任波:学校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有: 一是把好正确办学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教师引进、干部选任、职称晋升、岗位竞聘、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等方面突出政治标准,引导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班子连续8年在重庆市同类学校年度考核中位居前列。抓实意识形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1+1+10”制度体系,切实管好课堂主阵地,有力监管网络新媒体,强化讲座报告论坛“一会一事一报”,坚持境外发表成果“四层必审”,确保了意识形态重大事件零发生。 二是压实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主体责任,通过抓清单制定、抓督促检查、抓述职考核、抓责任追究,形成了明责、督责、考责、问责层层递进、循环作用的链条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把关,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严把政治关实施办法,推动院系党组织在人才培养重大问题上政治把关作用到位。增强支部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样板支部,推动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师生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三是夯实基层支部建设。推进师生合编党支部建设,实现党建育人融合、师生共同成长。配齐配强专职组织员队伍,积极探索组织员队伍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机制建设。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学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双带头人”样板支部,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按月发放工作补贴,在国内高访、海外研修、教师工作站等相关业务能力提升项目中重点向“双带头人”培育对象倾斜,“双带头人”和党员干部对学校中心工作、重大项目的贡献率超过85%。明确“三个抓手”,抓可视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党建氛围;抓“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抓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