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教职工培训;鼓励师生通过教材循环利用;不使用一次性杯具;有条件的学校将师生参与垃圾分类纳入评优评先体系……昨天(12月22日),《北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引(试行)》发布,全市大中小幼各类学校的垃圾分类有了新规范。 其中规定,学校要建立内部垃圾分类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力度,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部门、个人要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内部通报。 参与垃圾分类 纳入评优体系 垃圾分类,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指引提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全媒体手段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师生参与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中;将垃圾分类知识和本校垃圾分类要求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教职工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将师生参与垃圾分类纳入评优评先体系。 学校不用 一次性杯具 不仅要学分类,还要从源头减量。指引里提到,学校应鼓励师生围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小妙招、分类投放容器改造、变废为宝等方面集思广益,开展“光盘行动”,鼓励教材循环利用、旧货交易和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推行无纸化办公,提高再生纸的使用比例,不使用一次性杯具。 同时,校内餐饮经营者、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和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等,并应设置醒目提示标识。 学校推行 “楼内撤桶、集中投放” “减”的思路还体现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的设置规范上——按需即可,无需配齐。指引中提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和站点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简洁、适用,并保持干净、无臭味。
针对学校不同区域功能特点,指引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站点的设置也提出了细化要求。例如,教学楼等办公区域和宿舍可试行“定时定点收运”和“不分类、不收运”,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行“楼内撤桶、集中投放”;分类容器配置数量应根据人流量、功能需求、垃圾收集方式、频次等情况合理设置。学校就餐区域应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厨余垃圾的收集容器投放点应有专人值守。 (北京晚报记者 李祺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