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右三)和工厂工人们一起展示产品。受访者供图 “用18年时间走出了这片大山,决定回来,只用了几天时间。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已经有7年。”这是安徽省岳西县响肠镇返乡创业青年方红的真实经历。 一身休闲装、常年扎着马尾辫的方红不爱化妆,但对工艺品的“打扮”却精益求精。 老家响肠镇不仅有柳条,还有茶枝、桑枝、瓜蒌藤、秸秆等作物,方红回乡创业,将这些原材料变为精美的工艺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利用好家乡的天然资源,不仅能圆自己的创业梦,还能帮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方红说。 从大城市的教师到山里的篾匠 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方红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国际学校从事英语教学。2013年,她因公差前往广州,此时正值第114届广交会举办期间,出于好奇,方红入场参观。她发现,木制工艺品在国际上有广阔市场,大到柜子、家具,小到垃圾桶、花篮,精巧实用。方红也发现,这些工艺品大多都用柳条、藤条制成,她家里祖辈就是篾匠。从小看着长辈编筐、编篓、编农具的她内心就嘀咕:“这材料也未免太单一了吧,我老家的原材料可比这个丰富多了。” 2014年年初,方红回乡创立了安徽红方工艺品有限公司,初次创业的艰辛让方红记忆尤深。“哪些原材料量大,哪些种类适合编织,取材如何实现差异化?烘干、脱脂的火候、温度如何把握?这些都必须考虑在内。”她坦言,原材料的选择和手艺的打磨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大难点。 为了寻找最独特的适合原材料,方红翻山越岭,请教林木专家,亲手收集试验。最终她发现木姜子的枝条韧性好,是用来编织工艺品的好材料,山合欢树心呈深褐色,可用作工艺品装饰。 “在我眼里,稻草秸秆、茭白秸秆、泡桐、玉米包衣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方红发现,响肠镇每年新生林抚育、茶桑修剪所遗留的梢头枝丫、枯桩烂蔸,都可以变废为宝。 创业之初,她跟随有着20多年经验的老木匠、篾匠学技术,学习他们的韧劲,也把年轻人的想法和思维传递给他们,分解产品工艺,互相“磨合”。 她从安徽省阜阳市请来柳编老师傅,从设计、用料到原材料脱脂、制作、风干,陪着老师傅一点一点打磨精细。 发力国际市场,每一份订单都来之不易 工艺品成品做好后,就要考虑如何销售。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她,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工艺品在海外更受欢迎的实际情况,于是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家的工艺品,方红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广交会平台。 “开了十几小时车带了100多款产品去广州,前三天都没人来问询。”方红当时有些焦急,便硬着头皮主动询问参会的外国客商,这才知道自己的产品样式在国外都已经“过时”了。经过一番交谈后,那位客商表示:“如果你的公司能做出我们企业网站上的产品,且能保证质量,下一季订单就给你做。” 于是,方红带着她的设计团队根据图纸打样,历经40多天的13次改版,终于拿到了那家公司的订单。 赚到第一桶金,也让方红逐渐摸清了外贸出口的一整套流程。她学习、了解产品渠道和消费需求,专门成立设计和销售团队,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 2014年秋季,她又拿下247万美金的订单。 工艺品外贸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一些细节问题也随之暴露。2015年下半年开始,方红的公司产品订单超负荷,有时为了赶工期、节约成本,一味求快,公司在质量把控上出了问题。 木质手工艺品最怕淋雨、发霉、生虫,因此,在加工中,对脱脂等处理工序要求严格,再加上国际贸易路途远、时间长,带有诸多不可控因素,工艺品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一次,由于集装箱顶破洞漏雨水,导致一箱产品大部分发霉发潮,运到德国时,已不能销售。“为了把货补上,我们所有人吃住在厂30多天,终于把货重新补齐。”这也给方红上了一课。她汲取经验教训,严把质量关,对于工艺品的选择、脱脂、晒干等工序严格要求,全面监控、检查。 近年来,方红团队已研发出近3000款不同风格的草编、竹、木、藤类等产品系列,销往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事业蒸蒸日上,她始终挂念家乡 “我创业后始终难忘家乡,是社会和家乡帮助了我,回馈家乡是应尽的本分。”近年来,方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遗余力地协助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公司采取“扶贫工厂+居家就业示范基地”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生产工具、原材料,将订单分散到农户家中,统一组织培训和生产标准,由农户代加工。县里也向企业下发用工补助和资金补贴。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方红也不断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每年6月到8月的农闲,也是红方工艺品有限公司最忙碌的时候。 “要让贫困乡亲们活出自己的价值,凭手艺吃饭。”方红介绍,自2014年以来,公司从大别山区农民处收购茶枝、桑枝、玉米、茭白、瓜蒌、瓜果等原材料,并雇佣留守妇女、贫困人口、残疾人士等600余人,每户年均增收两万元左右。同时,公司组织开展来料加工技能培训班,帮助更多人熟练掌握技能。“很多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可以照顾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了,家庭矛盾少了。”方红说。
谈到未来发展,方红表示,公司开始瞄准国内市场。“最近一直忙内销,白天跑市场,晚上聊订单。只要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一切辛苦都值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