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加入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秋季开学后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的话题随即成为热点。事实上,劳动课的强势回归,不仅学生反应热烈,对他们的父母——“70”“80”“90”后来说,也是一场满满的“回忆杀”——捡柴、捡煤渣、织毛衣、扫操场、做手工……这些回忆再次证明——童年时的劳动教育,必然成为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 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焦新版劳动课,听家长回望孩提时代的劳动课曾赋予了他们什么,同时思考将于秋季学期开展的劳动课,又会给今天的孩子带来什么。 “70后”罗爱国 “学校的操场 是我们铺好的” 生于1976年的罗爱国来自南充,是一名高级焊工。在同事和朋友眼中,罗爱国堪称能工巧匠,在他高超的焊接技术下,许多在行业中堪称超高难度的尖端项目,都高质量地一一完成。如今他的儿子正在成都某中学上初二,劳动课的加强版点燃了他的回忆。 我在县城读小学,那时刚改革开放,各方面条件都有限,学校的操场完全是片黄土地,一遇到大风大雨就尘土飞扬、泥泞坑洼,不小心摔倒,连裤子都会被划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劳动课时间,用煤渣铺操场。 这活其实难度不高。把煤渣铺到跑道上,然后用特制的棒槌把大块煤渣一点点砸碎、夯实,技术要点就是要细致,煤渣要铺均匀,夯结实,且要拌上石灰才有黏性,才不会风一吹灰到处飞。往往一节课下来,从老师到同学手上、脸上、衣服上全都黑乎乎的,打喷嚏流出的鼻涕也是黑的。虽然辛苦,却很快乐,孩子间还经常暗自较劲,因为需要自己去煤砖厂把煤渣运到学校。我把家里筛谷子的大簸箕偷偷拿出来装煤渣,因为煤渣装得多,我得到了老师表扬,回家却吃了老妈一顿“竹笋炒肉”。但是看到操场一点点地从无到有,我们心中的自豪感别提多强了,因为学校的操场是我们修起来的! 那时,我们的劳动课大多是去帮大人锄地、拔草、挑粪浇田,也帮着割麦、砍油菜、拾稻穗。这些地方学到的知识,后来都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我们从来不觉得劳动课是“玩”,而是在为祖国建设作贡献,所以为此深感自豪。 对新版劳动课,罗爱国绝对赞成:“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单调,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得实在太少。现在我儿子也加入了一些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劳动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进而产生对社会的参与感并获得认同感,意义远比在教室里做卷子强。”罗爱国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儿子初二了,明年中考,课业压力大,希望学校合理设置劳动时间,利用好节假日,既能充实生活,也能劳逸结合。” “80后”孟曦 “劳动课让我成了家里的大厨” 生于1983年的孟曦,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在攀枝花度过,现在是“10”后的学生家长。对亲身经历过的劳动课,虽然时隔多年,孟曦依然记忆犹新: 我小学时每周都要大扫除,一般在周五下午,和日常的扫地、拖地、擦桌子不同,大扫除要擦灯泡、擦玻璃。这些活儿需要长得高的来做,因此每次大扫除我就是踩在凳子上擦灯泡的那一个。 大扫除外,劳动课做得最多的是各种手工。劳动课的教材教我们缝衣服、照顾小动物等,书上还有各种手工卡片,剪下来可以拼成军舰、飞机等模型,放在家里当摆设,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印象最深的一次劳动课,是学校组织师生捉“尺蠖虫”。攀枝花的市树是凤凰树,每到夏天,火红一片,非常漂亮。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外来物种“尺蠖虫”大量在凤凰树上繁殖,一到夏天,到处都是这种小虫,掉到头发和衣服上很恶心人。学校组织我们去捉虫,找到一个虫卵奖励一分钱。我们一边捉一边计数,很高兴,想着挣了钱就能把所有想买的玩具都买回家。结果最后因为虫子实在太多,光靠人力难以根治,奖励终究没有兑现,好遗憾啊。 劳动课带给我最有意义的技能,是让我学会了做菜。那次劳动课的作业是让我们回家做一道菜,我做了番茄炒鸡蛋,结果做出一道“黑色料理”,太难吃了,气得我坐在厨房地上哭。我爸耐心地带着我重新做了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我对烹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跟爸爸说好,每周教我一道菜。过了几年,回锅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毛血旺……我都学会了。现在的我成了家里的“大厨”,每到节假日,厨房成了我的另一个“工作室”。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孟曦说:“‘双减’后,孩子课余时间明显增加了,怎么样有意义地安排时间,一直是家长比较操心的事。现在的劳动课在各个学龄段加入不同类型的内容,与‘双减’互为补充,让孩子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生活技能,避免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做题家’,真的很好。”孟曦也提出自己的担忧:“劳动课的主旨是培养劳动能力,家校合作很有必要,在劳动课上学到的技能要真正落到实处。” “90后”黄果果 “劳动课老师 今天生病了” “90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劳动课故事有所不同。1992年出生的黄果果是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生,目前在上海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劳动课上数学老师进来说,劳动课老师今天生病了。”这个话在网上似乎已成了一个段子,广泛应用于体育、音乐等所谓的“副科”老师身上,折射的是“90后”因为高考压力,劳动、体育、音乐等课程时间被大幅度挤压的时代缩影。 其实小学的时候劳动课还是保质保量的,我们都非常开心,把它当成“耍耍课”。开始也是扫地、拖地,后来除了模型和剪纸,还加入金工、木工等技术性较强的手工操作。记得我用木头做过筷子和勺子。初中时我们的劳动课还加入了电子设备制作,我还用电线和灯泡DIY过小台灯。 虽然“90后”的劳动课比“70后”“80后”丰富多样,但“劳动课被占用”却是绝大多数“90后”的记忆。黄果果一直认为劳动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另一个舞台,很多学习成绩不那么拔尖的同学,也能在另一条赛道上成为佼佼者,进而树立起自信。这份自信,不仅推动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同的选择。虽然自己是妥妥的“学霸”,黄果果却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谁说只有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呢?劳动课其实是将人生未来的无限可能,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舞台,更早地展现出来。” 对于新版劳动课,虽然还没有结婚生子,黄果果也是看好的,“劳动课真正学好了,那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其意义不亚于正课。” “00后”“10后” 劳动教育 一直在身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新版“劳动课”实施前,成都市各中小学对劳动教育一直都比较重视,每年寒暑假作业都有劳动的相关内容,比如打扫卫生、手工劳动、收拾衣物、给家人做菜等,对于相关的劳动作业还要求以图片或视频形式上传。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部分学校还会进行精选,制作成册,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记者在成都高新区尚阳小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寒假结束后不久的一篇推文,就展示了学生们在假期中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旧衣改造秀”。据悉,向日葵作为该校的“校花”,在校园里有一片专属的园地,园地中茁壮成长的向日葵,正是学校师生细心呵护的成果。 成都其他中小学也有大量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红领巾农场”、扫地大赛、叠被子大赛等。师生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各种类型的劳动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技能、体验收获的快乐,且逐步养成劳动习惯,在家中和学校里,展现学习成绩之外的“魅力”。 对于新版劳动课,很多家长、学生都很期待。在家长眼中,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没吃过苦,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劳动教育能让他们今后的人生更接地气。而在孩子们眼中,每周一次的劳动课既能收获快乐,也能学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的“10”后小朋友早早学会了做饭做菜,显示了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来源: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