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人工智能)迈入大规模应用阶段,AI已超越单纯的‘辅助工具’,成为‘生产引擎’。”10月29日,AIGC影像领域资深创业者董嘉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AI重塑行业生态的当下,年轻人应主动拥抱机遇,以AI为杠杆,撬动个人价值的无限可能。 为帮助大学生精准把握AI浪潮,夯实未来创新能力,近日,快手校园联合可灵AI推出“开学心愿季AI第一课”系列活动,邀请资深AI从业者,通过前沿技术分享与实操演示活动,让科技赋能教育,让创新落地校园。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作为《三体》电视剧等多部爆款作品的制片人,董嘉琦向师生分享了AI在概念美术、先导预告、动态预演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他还演示了如何用AI工具制作“跨越时空的拥抱”影像,随着屏幕上不同年代的人物身影温情相拥,教室里响起学生的惊叹声,科技的温度与魅力在这一刻具象化。 在董嘉琦看来,人与AI的协同是高质量的合作关系:“AI擅长高效、大规模生成多样化构思与风格供人筛选,而人类的优势在于提供深度创意引导、凭借经验判断。双方取长补短、激发灵感,才能共同推动创作创新。”同时,他也客观指出AI的局限性,“要善用AI的长板撬动资源,而非被短板束缚”。 他认为,未来行业更需要“混合型”AI人才。因此,在AI时代,年轻人需重点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与杠杆思维:灵活掌握AI新技术,以AI为杠杆放大个人价值,并在实操中持续提升AI应用能力。 “这些分享让我对AI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未来可以在保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前提下,更加积极地使用这项技术。”一名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说。 日前,“开学心愿季AI第一课”系列活动走进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AI艺术家吴思以“创意放大镜”为喻,展开《从创作到制作,AI影像的起点与未来》主题分享。他特别强调了AI技术在行业中的重要性:“2025年全球AI+影视市场规模预计达7.168亿美元,掌握人机协作能力已成为行业刚需,这对年轻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AI就像创意的放大镜。”吴思在分享中形容,“我们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小小的想法,AI能快速把它放大,变成一个具体的画面、一段有情节的影像。”他完整呈现了AI工作流程,推荐并演示了如何使用可灵AI及其他AI创作工具。 “我觉得AI影像技术将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它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熟练掌握AI影像技术将不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一个‘基准线’。”学生徐丽感慨道。
“AI技术发展迅猛,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这一新工具,更要学会将创意与之结合,做出有温度的作品。”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教师赵苑君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