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于一个城市,好比充满魅力的明信片,通过它,可以感受、体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2016年,乌兰浩特市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态势,满载着收获与成熟的喜悦,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搭建起了干部群众水乳交融、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公共文化普惠民众 乌市作为兴安盟中心城市,文化工作在市委、政府和盟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以满足全市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为手段,不断推动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3年,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普及推广“拉场戏”为主线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式取得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资格。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乌市委、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以拉场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思路,制订了规范性文件,并认真组织落实,走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项目拉场戏为重点,以扶持激活民间班社,带动传统文化项目发展,丰富群众性文化形式,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自创建工作开始以来,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乌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丰富、水平得到提升。至2015年末,形成了市有文化馆、图书馆,100%的乡镇(街道)有文化站,90%的村(社区)有文化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格局,并且做到了开放资金及时到位,全部免费开放。“示范项目”的带动,促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生机勃勃。2016年5月,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的验收。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我总和朋友说起你,你是我心中最深的记忆……”“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一首首大气磅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响彻在乌市第五届“红城文化节”的大舞台上,唱出了红城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家乡的情怀,更唱出了“红城文化节”“凝心聚力谋发展,唱响红城谱新篇”的主题。 夏季的红城,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红城文化节”作为乌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文化节期间,在广场演出中,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表演节目,市委书记上台表演,创作歌词,激发了各单位各部门及各个社会团体、社区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016年,在乌市成吉思汗公园广场上,“红城文化节”专场演出,每次都有上千的群众前来观看。据统计,演出舞台在广场设立两个多月,演出近40场,观看群众10万多人。 “红城文化节”期间,乌市还举办了原创歌曲大赛、农民歌手大赛、“放歌农牧情”文艺汇演和少儿舞蹈大赛等赛事。各个街道社区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邻里节、演讲比赛、书画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大群众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党的先进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夏季有夏季的乐趣,冬日有冬日的休闲。为了能够确保广大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在冬闲时节,乌市重点开展节日期间文化活动。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市委、政府主办“元宵节大秧歌汇演”已连续十几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老百姓大联欢的欢乐季。2016年秧歌汇演期间,全市各镇、办事处共有14支队伍参赛,观看的干部群众达1万余人,充分调动了广大城乡群众的热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中,“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乌市“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年,市文化馆、图书馆都深入农村把群众需要的活动和图书送至农民家门口。乌市图书馆每年开展送图书到校园、到军营活动,深受学生和军人的欢迎。 文化传承彰显情怀 6月29日,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会兴安盟展区上,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奥日雅玛拉”刺绣传承人柏开花十分高兴,在她自己的小展区内,蒙古族服饰及其他刺绣类工艺品都摆在醒目的位置。“能够参加这个展会真是太高兴了,能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柏开花由衷地说。 加强文物、非遗保护工作,推动文化传承是乌市开展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乌市通过大力开展文物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日期,向市民放发《文物保护法》及《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宣传册、宣传单,有效增强了基层群众文物保护意识。通过积极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乌市对辖区内4家有文物收藏的国有单位的400余件文物进行数据采集、网上登录,目前登录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在全盟排名第一,同时还组织盟内文物专家完成了乌市辖区内5家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鉴定工作。 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中,乌市不断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物遗址的行为。上半年,在巡查中发现乌兰哈达镇前公主陵嘎查古城墙被破坏,市文物站第一时间上报市政府、盟文体局和自治区文物局,目前,此案正在处理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乌市目前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戴沃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燕华、杨秀杰、柏开花、海虎5位传承人信息与口述史的影音录制工作。完成上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书》《葛根庙叙事民歌》《成吉思汗庙祭祀》等6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审核、文本撰写、专题片制作及申报工作。 多措并举加强监管 据乌市文体局统计,截至目前,乌市有文化活动室的嘎查村和社区占到90%。全市文化企业共482家,其中网吧75家、歌厅73家、打字复印社128家、书刊音像店114家、电子游戏厅36家、工艺品店56家。 对各类文化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乌市努力构建平安文化市场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乌市根据自治区和盟扫黄办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扎实开展“清源2016”“净网2016”“护苗2016”“秋风2016”和“固边2016”行动,适时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截至6月底,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万余册。 乌市全方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新闻出版领域监管,上半年共出动人员196人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和印刷企业238家次,从源头上净化了出版物市场;加强演艺娱乐市场监管,根据娱乐场所经营时间的特殊性调整了工作时间,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加大了娱乐场所的夜查力度,通过娱乐场所网上远程巡查制度,采取定期网上巡查和实地查验等,严查电玩娱乐场所非法定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等行为;加强网吧市场监管,每天分组对全市网吧进行实时监控,对举报投诉比较集中的网吧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暑假期间,乌市通过开展暑假网吧集中整治和以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只有狠抓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因此,乌市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提高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和廉政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廉洁自律意识,努力打造“政治硬,作风正,业务强,水平高”的执法干部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