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剧照。 江苏大剧院供图 《拉贝日记》剧照。(资料图片)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昨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昨晚,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版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这是该剧自今年4月开启全球巡演之后回到南京的首次公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演这部剧,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看,还有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人士后代代表、海外华人华侨、来自日本的友好人士等,也现场观看了这部剧。 剧目全新编排升级,出品方捐赠演出相关资料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等多位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救助中国人的故事。该剧于201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之际在南京首演,后来又在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多媒体等多方面进行了提升。全新编排的巡演版于今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7月在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巡演,受到当地观众和业内人士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和社会效益。 在今年的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江苏大剧院还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捐赠仪式,江苏大剧院向该馆捐赠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的相关实物资料及部分电子档案。同时入藏该馆的,还有江苏省演艺集团捐赠的原创舞剧《记忆深处》的部分演出资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纪念馆是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载体,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样承载着当代人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向往。据介绍,纪念馆在未来的藏品征集工作中,将持续关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优秀作品,并搜集相关的实物和资料。 国际友人观后泪目,盛赞《拉贝日记》 昨晚,江苏大剧院歌剧厅迎来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人士后代代表,在参加完昨天上午的国家公祭日活动后,他们一行二十余人来到江苏大剧院观看了这部剧。 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沃特·莱因哈特和他的两个女儿观看了这部剧。一家人观后感动流泪,拉贝先生的曾外孙说:“此前就了解很多曾祖父在南京的经历和故事,也参加了今年的国家公祭日,但是走进剧场,就有一种被拉回到曾祖父生活的年代的感觉,虽然家族成员都了解那段历史,但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让人感动。” 剧中人物约翰·马吉、罗伯特·威尔逊、乔治·罗森的后代也到现场观看了这部剧。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1937年至1938年,马吉牧师用16毫米家庭摄影机记录南京大屠杀惨状,成为铁证。1938年初,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将马吉牧师拍摄的一部分影片缝在大衣里,秘密带出南京,才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公之于世。 马吉的孙子克里斯托弗·沃尔福德·马吉看完后激动地表示,爷爷的勇敢与善良是整个家族的榜样。威尔逊的女儿伊丽莎白·威尔逊·希辛在儿子、儿媳的搀扶下走出剧场,剧目结束后,她向江苏大剧院要了关于这部剧的所有文字介绍,“这很值得纪念,如同父亲经历过的那些历史一样,我会将这份记忆永久保存。”希辛说。 南京市民:82年前的历史不能忘却 昨天的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座无虚席,不少南京市民选择在这一天,回望城市记忆,铭记历史。 演出结束后,来自金陵汇文学校的初一学生管羿青和爸爸一边讨论着一边走出剧院。管羿青的父亲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南京孩子,这个城市的历史不能忘却,带孩子来看《拉贝日记》也是希望他更多了解那段历史。”为了全面解读历史,管先生说:“我在给儿子讲南京保卫战的历史,10万将士浴血奋战,现在孩子认识到这一点,祖国强大之前是经历过苦难的,未来还需要他这样的青年继续努力。” 南京农业大学翻译专业研究生李烁烁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昨天上午,是她第一次现场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有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感觉。”李烁烁昨晚在观看了歌剧《拉贝日记》后对记者说,“我之前看过《拉贝日记》这本书,里面描述的场景,跟我今天看到的感觉非常像。用歌剧的形式展示,很震撼。” 散场时,南京市民刘女士感慨万千,她对记者说:“我的爷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幸运地挤进了安全区,才幸免于难,这段经历我听爷爷说过很多次,这次带孩子来看,也希望她能记住这段历史,其实安全区也一度被践踏,在那个岁月,国际友人的帮助显得特别珍贵令人感动。”(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