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定调今年货币政策,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同时,会议还指出,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央行工作会议定调,2021年货币政策将逐步向常态回归,但不会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尤其是小微、民企等薄弱环节的必要支持力度。多机构预期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较2020年稳步回落,不过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信贷和融资支持将持续加码。 稳健货币政策更灵活精准 回顾2020年全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总量政策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设计。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导利率下降,推动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伴随着经济逐渐恢复,一些应对疫情的临时性措施会逐渐退出,宏观政策会逐渐正常化,但不会贸然收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撰文称,目前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消费仍有待恢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收紧货币政策,会加剧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表示,目前的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过早收紧货币政策的政策取向。在目前低通胀的经济状况下,消费恢复将是一个逐步和缓慢的过程,制造业可能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些都需要利率维持比较合适的水平,也需要在信贷方面保持一定支持力度。他认为,2021年利率水平大概率会维持现在水平不变。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认为,货币政策选择以稳为主,未来将主要依靠OMO(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期借贷便利)实现基础货币投放,春节前全面降准概率低。 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将加码 业内人士预期,今年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较2020年稳步回落,与此同时,金融资源将被进一步精准引导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王一峰表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货币政策松紧度的重要标尺,预计明年M2增速维持在10%左右,信贷、社融增速维持在11%至11.5%,信贷增量19万亿至20万亿元。 兴业研究指出,2021年宏观杠杆率将更为稳定,这意味着2021年M2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将双双出现回落。考虑到经济潜在增速的变化十分缓慢,2021年M2同比增速可能向2019年末的水平靠近,下降至9.0%左右。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来看,2021年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同比增速都可能下降,而非标融资也将继续收缩,2021年全年社融增速或回落至11.1%。 在整体社融增速缓步回落的同时,金融资源将进一步引导至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央行工作会议指出,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工作会议还特别提及,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一方面,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性,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平衡好支持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王一峰表示,在绿色金融方面,前期央行已制定《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评价指标包括余额/增量占比、余额同比增速以及不良率等,评价结果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并将MLF押品也扩容至绿色贷款,预计2021年央行将在MPA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考核力度。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环球市场业务主管吴英敏也表示,今年信贷投放将偏向于“新基建”方向。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环保、碳中和等,也都需要长期投入,这也将是重点投放方向之一。(记者 张莫 实习生 王惠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