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杏林镇  as  华州区杏林镇

陈光星的“香辣人生”

2016-06-28 09:42 农民日报

陈光星夫妻俩在自家门口拿着大蒜合影。

  本报记者 崔丽 文/图

  “长葱白,出蒜叶,蹿蒜薹,结葱籽,这‘双味葱’你没见过吧?”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试验田里,年近7旬的老农满面笑容,不时用诙谐的语言和记者交流,着实让人不敢相信他就是享誉全国的“葱蒜大王”陈光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日报》就曾报道过这位“全国十佳农村优秀人才”:他第一个自费进城寻求技术,成立我国第一个农民葱蒜研究会,第一个总结出“大葱高产栽培公式”,取得的8项葱蒜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一门心思带领乡亲们栽葱种蒜发家致富。

  时至今日,在葱蒜研究这条路上,陈光星已经行走了34年。从葱蒜研究会会长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再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带领一方农民致富到造福全国葱农蒜农,从钻研葱蒜栽培技术到全面总结宝坻“三辣”(大葱、大蒜、天鹰椒)种植文化,在妻子张维淑的支持下,陈光星展开了他丰富多彩的“香辣人生”。

  他为葱蒜痴狂

  宝坻的袁罗庄乡(后并入大钟庄镇)种植葱蒜历史悠久,1982年初,袁罗庄乡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争走劳动致富之路,全乡葱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囿于传统的粗放种植,加上品种不佳,收效甚微。当过8年生产队长的陈光星心里那个急呀!听说县农林局为各乡专职人员举办培训班,陈光星这个中专没毕业的普通农民硬是挤进培训班,妻子张维淑拿出家里仅有的270元钱,使他成为一名“编外学员”。

  培训班结束后,陈光星四处奔走,到县科协图书馆、市蔬菜研究所、市农林局蔬菜处、南开大学生物系、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到处查找葱蒜栽培技术资料,竟然所获甚微。

  他发现,葱蒜栽培方面的专门研究几乎是空白,他立志要填补这项空白。从那以后,陈光星一心扑在葱蒜研究上。他牵头成立了“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后升级为津宝葱蒜研究所),白天在地里观察、记录,晚上在屋里研究、分析,妻子说他“着了魔”。

  为了测量新品大葱的生长数据,他骑着家里新买的飞鸽牌自行车下田,天黑返回时竟然忘记骑车,把自行车丢在地里;满脑子想着大葱高产栽培公式,把水挑过家门倒进了邻居家水缸里;编写葱蒜栽培技术那段时间,把自己锁在空房里2个多月……凭着这股子“魔劲”,“五叶齐”大葱新品种、“大葱高产栽培公式”一个个出炉。

  1988年,葱蒜研究会在全乡搞了一次大葱高产竞赛,200多户农民参赛,用的是研究会的方案,种啥种,施啥肥,咋浇水,一张表格写得清清楚楚。秋天收大葱,平均亩产4500公斤,最高达5500公斤,比原来每亩增产2000公斤,把葱农们乐得在地里直蹦脚!

  “五叶齐”“双味葱”“六瓣红”……34年来,陈光星先后筛选出5种葱、蒜新品种,编写了《五叶齐大葱栽培技术》《六瓣红大蒜栽培技术》等“三辣”栽培专著12本,推动了当地乃至全市、全国葱蒜产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种田人就得相互帮一把

  正聊着,一位农民老伯走进屋来,他叫张振庄,河北省藁城市南营镇朱家寨村人。“30多年了,我年年来这里拿大葱种子,从没出过问题。这不,我们村里12户人家一起搞了一个农场种大葱,都信任我,托我来这里拿种子,合起来有400斤呢!”

  “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你听我慢慢道来。”1985年,张振庄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报道,上面说到天津市宝坻县袁罗庄乡农民陈光星创办的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选育出高产大葱新品种“五叶齐”。看到这里,种葱多年的他眼睛亮了,一路波折找到陈光星,小心翼翼带回葱种。葱长起来了,他感到非常惊讶:“同样施肥,同样浇水,高产不说,还抗病,不倒伏!”从此以后,就年年来。“我今年76啦,除非走不动了,再换别人来吧。”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投入?农民兄弟们大老远找到我,都眼巴巴望着我能给他们整些新品种、新技术,我不能让大伙儿失望呀,都是种田人,就得相互帮一把!”陈光星创办了袁罗庄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后改为大钟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向广大农民传授葱蒜栽培技术。全乡农民科学栽葱种蒜致富的消息通过报刊、广播传出后,外乡、外县和全国许多地方来人或来信求教,他一面给大家回信,接待来人,到外面讲课;一面编写科普书籍,通过报刊、电台发表播出科普文章200余篇近30万字。

  “栽培技术只是农业文化的基础,现在这个基础打牢了,还要把‘三辣’文化总结发扬,现在‘宝坻六瓣红大蒜栽培技艺’正在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陈光星很自豪。

  45年夫唱妇随

  2014年初,67岁的陈光星卸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又挑起了前鲁沽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2年过去了,前鲁沽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从“老大难、脏乱差”变成了路、树、水、灯“4环”绕村,家家门面大气屋里殷实,街坊邻居和谐融洽的先进村。

  终于进了他家门,陈光星的爱人张维淑迎了出来,个头高挑,身板挺直,递了块毛巾给陈光星擦脸。“我家老陈真不易,一门心思就想着他的大葱大蒜,没白天没黑夜地学呀干呀,整天见不着人。”

  “那是1989年吧,一场暴雨把家里的院墙冲倒了,路上晒的麦子也被冲跑了,我冒着雨抢麦子,让女儿去叫他,不回来,又让儿子去叫,还不回来。没办法,我跑着去找他,他铁着脸指着学校被水泡着的葱籽冲我吼:‘我能放下新培育的葱籽不管吗?’我含泪回了家,500多斤麦子被冲走了,学校的400斤葱籽保住了。”

  “既然男人不着家,我就得把家经营好。”家里3个孩子,15亩责任田,全靠张维淑起早贪黑操持。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她一个人除草耪地,打药追肥,回家还要照顾3个孩子的生活。这还不算,全国各地的农民来家里讨种子、要技术,免不了又吃又住。在地里劳累一天,还要回家给别人做饭,别提多辛苦。

  为了支持陈光星研究宝坻“三辣”生产技术,张维淑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给他买农业大学全套课本和资料,购置了科研仪器。“老陈总结了一条家训,‘勤奋兴家,敬业立事’,这一晃结婚45年了,如今,3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张维淑笑容洋溢。十里八屯,人们都翘起大拇指夸赞陈光星事业有成、张维淑贤惠勤劳、子女成才,真正是勤奋兴家、敬业立世。

  临走时,应记者要求,夫妻俩在家门口合影,老陈说要拿着蒜,张维淑赶紧挑了两辫又大又好看的,一人一辫,两人合着摆出了一个“心”形。陈光星郑重地说:“小崔,你明年一定来,我们的大蒜产量还会再上一个台阶,大葱一年四季都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