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龙扬镇  怀远县  请输入关键词

罗红柱:痴迷创新的乡村“爱迪生”

2019-06-07 19:48 来源:新华社
       他日常生活节俭,但在创造发明上却累计投入数百万元;他文化程度不高,却研发出430项专利成果;他几次试验中差点丧命,如今年逾花甲却依然坚持发明创新。

  他叫罗红柱,今年61岁,是商洛市洛南县城关街道办罗坡村一位普通农民。他从18岁开始搞发明,至今已有43年,研发申报国家专利项目430项,其中有2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转让到国内外生产应用,1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被当地企业生产应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上亿元。

  5月6日,记者见到了衣着朴素、温文尔雅的罗红柱,一说起发明创新来,他就有滔滔不绝的话题。

  43年申报国家专利430项

  罗红柱的发明创新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当时土地承包后的山区,农民分到的全是绺绺田、片片田,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率低下。18岁的罗红柱初生牛犊不怕虎,萌生了一个念头:研制一个单家独户就能用的犁地、开行、播种的机械。于是,他翻阅书籍,买回一些废铁,画出几张草图,一个以家为厂的“小车间”便开张了。

  “农民不好好种田,还要研究什么机械,工人都生产不出来,真是白日做梦。”村上有人在背后议论说,“胡成啥精哩,有本事就不要当农民!”

  面对冷嘲热讽,罗红柱把自己关在家里潜心钻研。一年后,他研制出来的手扶式自退拉犁,在自家地里开沟、开行,试播小麦、黄豆、玉米,效率比以前大为提高。

  有一次,罗红柱去关中走亲戚,无意中听说研发的农具还能申请专利,于是便赶到西安打听。可原省专利局的人说申请专利需要图纸,这可难住了从来没有画过图的罗红柱,他索性把自己发明的“铁疙瘩”从洛南一路扛到西安。原省专利局的工作人员被罗红柱的精神感动了,他们帮着画了图纸,申报了材料。第二年9月,手扶式自退拉犁获得国家专利,原省专利局奖励罗红柱2000元。得到消息的陕北一家农场人员专程赶到洛南,以5000元买断了这项专利技术。

  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极大地鼓舞了罗红柱,同时也让他认准了这条艰辛而又快乐的路。

  用生命追寻梦想

  1990年,罗红柱听洛南县人民医院一位大夫说,每年打核桃、摘柿子常有人从树上摔下来,轻则摔伤致残,重则身亡。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罗红柱,深知农民之苦。于是,他便想研制个自动摘果器,以减少群众因打核桃而造成的不幸伤亡。

  一次,罗红柱在一棵大核桃树上试验摘果器时,不慎摔下来,腰部3根肋骨严重骨折。住院期间,他忍受着刺骨疼痛,趴在病床上继续自己的研究。到了晚上,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罗红柱让家人把他搀扶到医院的走廊里搞研究。他的事迹感动了医院院长,医院破例给他提供了一个单间病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罗红柱的摘果器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专利被洛川县果品公司购买了生产使用权,并在我省渭北几个苹果大县广泛使用。

  洛南县内大多是山区丘陵坡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灾成为制约粮食丰产的瓶颈。于是,罗红柱的研究目标又锁定在秸秆抗旱保水剂上。

  为了发明秸秆抗旱保水剂,罗红柱10多次中毒,先后4次被送到医院抢救。

  最终,罗红柱的付出没有白费,他研制的秸秆抗旱保水剂,可吸收并保持相当于自身重量几百倍的纯水,被称为“地下小水库”。

  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商洛

  近年来,罗红柱的研究方向由传统的农耕生产转向绿色环保,他潜心研究发明的“绿色商洛游览球”,就是把生态、绿色、环保理念植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商洛。

  许多年前,罗红柱接触了一些曾到商洛旅游过的外地人,听他们说商洛缺少以商山绿色元素为文化形式的品牌。罗红柱反复思考,商洛的最大优势是绿水青山和没有污染的清新空气,但缺少一个以“山”为代表的绿色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研制,罗红柱终于发明了一种以绿色商山为题材的文体娱乐工具——“绿色商山游览球”。

  这种游览球既是体育锻炼、竞技比赛项目,又是文化娱乐、益智球艺工具。它将商洛的“商”字与商山的基本形状巧妙融为一体,形成字中有“山”,山中有“字”的图案,并将绿色商山的美丽景观、优势特点巧妙纳入竞技娱乐规则中,使人们来商洛旅游时既可欣赏满目青山,又可享受娱乐商山文化的美妙。2018年9月,“绿色商山游览球”获得国家专利。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罗红柱潜心钻研、执着创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014年,罗红柱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2016年,罗红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目前,他已成为我省个人申报专利技术成果最多的一位农民。

  乡村振兴期盼更多的“罗红柱们”

  李岚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却在43年间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发明创造430项专利成果。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痴迷创新,发明不止。这种潜心钻研、执着创新的精神值得赞誉!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出现严重短缺,这就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如何去培养造就人才?除了打通人才向乡村流动的通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伯乐相马、慧眼识珠,挖掘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让这些乡土人才在回馈乡里、富裕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里,我们期盼更多的“罗红柱们”脱颖而出,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人生精彩。(记者 郑斐 通讯员 张宏)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