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马志祥听到有人说到自己家是“全国文明家庭”时,总是这样回答。 今年56岁的马志祥是西宁市委党校的副校长,妻子刘景华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结婚33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互爱互敬,是大家眼中夫妻恩爱、敬老爱幼、爱岗敬业、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典范。 营造家庭氛围 引领绿色新理念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地地道道的山里娃,许多良好的卫生习惯、环保理念都是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时养成的。”马志祥说,4年的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按时睡觉、不抽烟、不喝酒、勤洗澡的习惯。 自结婚以来,马志祥夫妻俩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晚上吃完饭收拾碗筷,还得把家里再整理一遍。“干净是我们这个小家的永恒追求。”马志祥笑着说,家里的每个人都养成了好习惯。 多年来,马志祥家里已养成诸多良好的绿色环保的习惯,且早已经成为家里人的生活准则:比如洗菜水浇花、洗澡水冲厕所,绝不使用塑料筷子、一次性筷子;电视机是防静电的,冰箱是无氟绿色环保冰箱,洗衣服时必须选用无磷洗衣粉。马志祥说:“家里除了客厅的大灯以外,剩余的灯全是LED灯,这不仅省电省钱,更重要的是环保。” 小儿子马文宸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用了塑料袋,结果回家被他妈妈训了一顿,马文宸说:“就这么一次没什么吧!”刘景华说:“我们已经是全国文明家庭了,更要注意细节,要起到带头作用。” 融入工作环节 勇作绿色传播者 马志祥在单位里有个人人皆知的习惯,就是下班前总要在教学楼转一圈,检查一下走廊灯是否关了,卫生间水龙头是否拧紧。 “这是我多年讲卫生、讲绿色、讲环保的一个习惯。”马志祥笑着说,十几年来,自己对爱国卫生运动的认识也有了升华。这是一件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的事,他把推广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当成了自己的事。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特别是在西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期间,马志祥全力以赴带头在单位、在社区积极践行这种理念。 “那阵子,每天都要派人上街执勤,一天三班倒,几公里的路段最多时一天能跑十几个来回。”有一次马志祥连续三天值班,每天12小时累得够呛,可他没有一句怨言。 从上街执勤做文明劝导员,到社区开展文明志愿服务,从清理垃圾,到捡拾烟头,每次活动马志祥都身体力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踊跃参与到创建工作中。 马志祥的单位2015年被评为西宁节能降耗先进单位,2016年节水示范性单位和西宁市第一批海绵工程单位。 “到现在为止,爱国卫生运动在我们这儿已经形成政府号召、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全民宣传、典型引路的良好局面,爱卫意识早已深入人心。”马志祥说。 传导环保理念 倡导绿色消费 “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亲友不聚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马志祥家里有了新规矩。 “这次疫情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观念,我们也更加确信过去自己坚持的习惯和理念了。”刘景华说,环保理念、绿色消费、低碳出行一直是他们家生活的准则。 “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外出三站以内必走路,三站以上才乘公交。现在有了私家车,但公交依然是我们出行的首选。”马志祥说,家里有辆开了近10年的1.6排量的车,但自己很少动它。 刘景华1984年参加工作就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单位离家三公里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36年间她一直是低碳出行走路上班。 “勤俭节约是我们家庭的传统,我们家大儿子的衣服小了给小儿子穿,玩具也一样,现在我孙子的玩具中还能找到儿子当年的玩具。”马志祥说,物尽其用,从不浪费是家风,也是对孩子的要求。 “崇尚节俭、勤奋工作、诚实友善、文明礼貌”是马志祥一家的家训。大儿子马文轩说,父母是这样做的,他们也是这样学的,这成了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做人做事的标准,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在他身边无处不在。 (记者 万玛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