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小玲 “朋友们,我现在手里拿的是‘虎头帽马甲’,虎头部分是纯手工刺绣,小宝宝穿了它,可以像小老虎一样勇敢健壮。”11月2日,记者见到郭倩时,她正拿着手工艺品在手机前直播带货。“这两年直播带货很火,我从去年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效果还挺不错。”郭倩微笑着说。 眼光敏锐发现商机 38岁的郭倩是长武县枣园镇田惠村人。2014年,她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纪轻轻的她不甘心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为了尽快脱贫,2015年5月,在枣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郭倩在村里开办了电子商务服务站,为村民从网上代买衣服、日用品以及开展代缴话费等服务,并尝试通过微店、微信朋友圈来推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郭倩敏锐地发现镇上传统的虎头鞋、虎头枕等手工艺品在电商平台上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郭倩本身有着一定的刺绣功底,但自那以后,她便经常向村里心灵手巧的老人请教技艺。通过不断学习,郭倩制作的手工艺品的品质得到不断提升,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网上的销路打开后,她的产品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何不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共同致富?”郭倩的脑海中冒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枣园镇党委、政府和田惠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2016年5月,长武倩倩民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在枣园镇田惠村挂牌。 成立合作社销售手工艺品 万事开头难。起初,村里只有7个人加入了合作社。但是这7个人审美标准不一、用线粗细标准不一、做工技巧不一,成品也是千差万别。这让郭倩颇为挠头。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全员培训,统一标准,提高质量。她多次到千阳、扶风以及甘肃的西峰等地走访民间艺人,取长补短,力求让合作社生产出的手工艺品不但要精细,还要具有文化内涵。 随着合作社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市场销路扩大,不断有新社员加入进来,产品一度出现了供大于求。与此同时,周边村落从事手工艺品的人也逐渐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郭倩果断地“双管齐下”,开始利用中国银行“公益中国”和中国移动“寻秦集”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注册了“七彩惠家”的品牌商标。有了自己的商标,有了可以依赖的销售平台,合作社社员由当初的7人增加到37人,产品的知名度也得以不断提升。 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郭倩是个勇于尝试的人。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她将电子商务与扶贫产业紧密结合,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群众种植小米、黑豆、高粱等农作物。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协议,庄稼收割以后由郭倩进行统一收购,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2019年,郭倩的合作社在网上的销售额达152万元,不仅带动了141户贫困户入股分红,还带动全县54名贫困群众开网店销售农副产品共计30余万元,总计为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62万元。 “下一步,我打算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积极与田惠村和周边村民合作,采用‘互联网+合作社+公益助农’的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郭倩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