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北凌国庆前后采访了作家陈希我,发了整版的人物专访,其中就谈到了他的新作《移民》。如今,多个媒体和期刊的书评版面都在谈这本书,其中就包括《新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陈希我谈道:“中国人从中国赚钱,却是为了付他国的‘买路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特殊奇观,是一种颇为怪异的现象。”想起前几日美国总领事馆的亲历,排在前面的太太单独面签,想去美国给那边读书的儿子买套房,费了好一番口舌,却遭了移民官的白眼,为啥,实在是太像“跑路”了!人家刚一扬眉,她自己先失了底气,结果可想而知。 @摩奇3G掌机发了一组漂亮的图片,1945年飞虎队员在成都用相机拍下了乌篷船、插秧的农民,还有热闹街市上穿长衫的男子……漂亮得像油画一样。@摩奇3G掌机感慨:“那时候天还很蓝,人民很幸福!”镜头里,正在磨米的男子赤着上身,眼神坦坦荡荡。 关于照片,《新周刊》“深夜读书”栏目推荐了《漫步东京》,荒木经惟著。“不必勉强通过摄影试图表达什么,因为城镇与巷道都清楚地说明了一切。况且照片这种东西,就是要拍得平凡无奇才有韵味。不必考虑太多,凭直觉按下快门就对了。”荒木经惟甚至说,“不是摄影师拍下时代,而是时代催促着摄影师按下快门。”看看荒木经惟怎么拍他最爱的东京,总让我想起飞虎队员拍下的成都。 @林萍在日本发微博说“探访日本旧书街”,逐一点到了其中的精华。@洪晃ilook跟帖:“刚说要去日本,理由就来了。旧书摊是我一大爱,虽然很少买,买回来也不看,但是我喜欢看书的主人在上面写的东西。” 关于旧书,@刘波说书晒了最近的收获:新近购得三本徐訏的旧书。《生与死》是创作,《人类的呼声》是作序,《二十今人志》(影印本)是编辑。 @赵国忠0127:对所谓“十七年文学”,人们常常提到“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说实话,对那些书我真的没什么兴趣,我喜好的是《人民首都的天桥》、《歌舞春秋》一类,两本均是1951年7月出版。前者好像近年重新出版过,《歌舞春秋》似未见出版,作者张豂子还有一本《听歌想影录》,豂子两书,依我看都有重新出版之价值。@鹦鹉史航跟帖:《人民首都的天桥》,在中国书店见过较新版本,没在意。旧版确实洗眼。赵老师这里的书,一本是一本。 @周保松:今天在博群书节,得到这套《神雕侠侣》,深为喜悦。在我的阅读史上,这是最令我疯狂和痴迷的一套书。第一次读,是初一,因为是租的,两角一天,必须一天看完。于是,学会翘课,学会单手骑车单手看书,学会躲在公厕臭读而不知身在何处。那些日子,真是美好。 如果上述爱书人把这些文字也录在辛苦购来的旧书上,下一任接手的人就更幸福了。 循例推荐最近大热的新书。@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了《羌在深谷高山》,高屯子著,你可以从大量照片中看看最后的释比;《新周刊》推荐了《殷商玛雅征服史》,马伯庸著,《魔戒》全新译本,由台湾译者邓嘉宛主译,华侨城纸书坊周日下午3点请他来开讲座,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前往;@刘明清推荐了杰出华人物理学家、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公子汤双先生的随笔集《一只又死又活的薛定谔的猫》,另一本是美国亚马逊第一畅销书《平台》;《三联生活周刊》推荐了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写的小说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并畅销欧洲。有人在他所描写的孤独中看到了自己,有人看上了扉页上帅气的作者照片。保罗·乔尔达诺说,科学和文学是从现实逃离的途径,它们和这个无聊的日常世界没有太紧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