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长清城区10公里的归德镇后刘村,村靠西的卫生室内,今年41岁的乡村医生焦曙光在这里行医看病23年了。一个听诊器、一个脉枕便是他的家当,望闻问切、把脉施诊,每天他都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为前来就诊的村民解除病痛。他是大家眼中的热心肠,更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年轻”中医。
焦曙光在给病人针灸治疗 记者杨雯雯 摄 子承父业 一干就是23年 1月13日中午,记者来到后刘村卫生室,焦曙光正坐在办公桌前吃午饭。一位神色匆匆的村民跑了进来,“孩子烧得厉害,咳嗽不止,焦大夫想想办法。”焦曙光放下手中的碗筷,他一边安慰来者不要惊慌,一边仔细询问孩子的情况,不一会儿便写好了一个药方。村民临走前,他再三叮嘱要按时服药,仔细观察孩子的动向,再有什么问题赶紧来找他。过去的23年里,焦曙光经常这样放下碗筷,停下手中忙碌的活儿为赶来就诊的村民看病。 1968年,焦曙光就出生在归德镇后刘村,受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的影响,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学习中医。1990年,在济南学习中医一年后,焦曙光回到了家乡,跟着父亲学着给病人把脉看病。由于悟性高再加上自己储备的中医知识,经过短短几年的(炼,他成了后刘村卫生室不可或缺的主治医生。 忙碌中,焦曙光的医术有了很大提升,他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近到长清城区,远到东营,甚至东北的病人都来找他看过病。很多人劝年轻的焦曙光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但由于对这片乡土的炽热情怀,他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他说:“我要是出去了,我们村里的这些病人该去哪看病?”“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要天天学习,把医书读懂吃透,才能遵古知新,给病人看病。”20多年来,焦曙光闲暇之余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学习。当年读过的书和抄写过的笔记,他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几个大纸箱里,时不时地拿出来翻一翻,这些医学经典是他最珍贵的家当。 一根细针 解决病人疾苦 1月13日下午2点,在后刘村卫生室东侧的诊室,焦曙光正在给病人把脉。不足15平方米的屋子内,坐着5名等待看病的村民,焦曙光一会儿向病人询问病情,一会儿给病人开药,整个过程一丝不苟。“要不是他,我这辈子只能在床上躺着了。”2003年,后刘村村民焦方田突发脑出血,济南一家医院的专家告诉他要赶紧医治,而且需要一大笔医疗费。手术后半个月,焦方田回到家里,仍有些轻微头晕,不能下地活动。焦曙光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给焦方田把脉问诊,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开了药方。在焦曙光的治疗下,焦方田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经过100天左右的针灸治疗,现在的焦方田已经能下地干活了。 焦曙光在接受采访时,从他背后的小屋里传来一阵阵小声的呻吟声,他放下手中正在忙的工作,起身查看。记者跟随他走进小屋,发现病床上躺着一位中年妇女,全身扎满了银针。在焦曙光为她看病的过程中,这位中年妇女的丈夫告诉我们,病人在今年年初突然得了脑出血,为了治疗,家里已经花费了4、5万元,这使得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焦曙光得知这种情况后,只收了病人的医药成本费用,其他的费用一律免除。 让村民 少花钱治好病 “一位医生不但应有高超的医术,更必须有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医德,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幸福。”焦曙光说,治病是他的职业,多治好一个病人,他心里就多一份欣慰。他给贫困病人及残疾人看病只收医药成本费,甚至不收钱的例子,数不胜数。 前刘村一位大嫂感冒来卫生室,要求输液,焦曙光在测体温后说:“你用不着输液,拿点速效感冒片吃就行。”结果这位大嫂花五毛钱买了速效感冒片,服用后,第二天就好了。此外,焦曙光还搜集了上百个治疗各种疾病的土单验方,能不打针、吃药治好的病,他决不开药。有些人不解地说,现在医生都是尽量多开药,多受益,焦医生真是有点傻,少开药,就要少受益。 焦曙光常说,医生给人看病,要凭自己的良心,多数群众不富裕,本来就看病难,再给他们开一些高档药品,让他们多花钱,那就失去了医德。多年来,焦曙光正是凭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赞誉。 一位村民告诉我们,2008年3月,外村有个村民因患外伤性脑出血,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医院先后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在医院治疗花费了几万元却不见起色,就放弃了治疗的念头。在病危的关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村民来到后刘村卫生室。在看了他的病情后,焦曙光和其他医生共同商量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结合和针灸理疗的方法,两个多月的时间,该病人终于康复,累计花费不到1500元。“病人在卫生室治疗的过程中,焦医生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只收取了他的药费,其他费用全部免去。”一名医生介绍。 像这样得以康复的病人在后刘村卫生室不计其数。23年来,焦曙光治疗好的病人,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焦曙光现在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病人,他早上7点上班,下班最早也得晚上7点。他告诉我们:“要让每个来看病的病人都能看上病,几点下班无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