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陈骏文平伟摄影 本报讯去年12月28日,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落户兰考,这一在河南发展中的大事儿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普惠金融政策究竟能给当地带来啥好处?如何与其他国字号战略协同发展?昨日下午,大河报记者独家专访省人大代表、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如图)。 “降低享有金融服务的‘门槛儿’,打通普惠金融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我们的任务,而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实现富民强县是我们的目的。”蔡松涛告诉大河报记者。 “扶贫不能总靠‘救济’,做大做强产业,让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才能真正脱贫。”对于普惠金融试验区这一来之不易的“政策大礼包”,兰考不仅将其用在了富民方面,更是把众多的金融杠杆“支”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域。 蔡松涛介绍说,目前,兰考县已同包括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等12家省级银行,以及国银租赁、中原农险、中原证券、华信万达期货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组建城投、兴工等7个融资平台,通过PPP以及股权合作等方式为兰考县争取建设资金30亿元。与此同时,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也为兰考“引来凤凰”铺就了一条快速通道。借助普惠金融的优惠政策,仅富士康进驻兰考项目,就争取到了低息资金19亿元。 多种金融手段在兰考的落地,使得这里成为了企业经营耗费资金成本的“洼地”。目前已有包括富士康、恒大集团、正大集团、TATA木门等重大项目落户兰考。 承载普惠金融试验区的重任,蔡松涛对河南如今所拥有的“利好叠加”有着更为具体的理解。“作为一个县,引进人才曾经困难重重,产品想要完成出口更是困难重重。”他告诉记者,如今“米字形”高铁的落地,让包括国家级的家具检测中心、家禽工程技术中心在兰考设点,通过高速公路便可直达的航空港区更是让兰考的各类产业有了“快进快出”的通道。 链接>>>全国首个普惠金融试验区花落兰考之后 自打全国首个普惠金融试验区花落兰考,“金融”这一高大上词语开始变得具体了起来。 按照一个建立于日常品行、致富能力等“接地气”的信用评价体系,如果农户被评为了从“A级”到“3A级”的信用户,他就能向银行申请8万元的产业发展信用贷,还能享受到“无抵押、无担保”的优惠待遇。目前,通过这一“信用+信贷”的联动体系,已有875户已脱贫农户在致富路上获得了共计2997万元的银行授信,并享受财政全额贴息。
与此同时,为了不让已成功摘掉“贫困帽”的农民因病、因灾返贫,兰考县还通过财政出资1000万元推出了“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项目,对建档立卡户提供了总保额达42亿元的财产、人身、产业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