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谈】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董城 ●嘉 宾: 北京市门头沟区副区长 张翠萍 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占永谦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马各庄村党支部书记 刘路军 前不久,一则《京西门头沟手握5大“好牌” 2018发展溜到飞起!》的网文在北京热传,越来越多的目光在关注门头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以及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等顶尖艺术类高校的校长们很关心京西的文化建设,认为“京西文化”大有可为。当前,北京门头沟正在通过做好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一步步完成建设美丽乡村、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样的大事。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垃圾分类工作现场。光明图片 怎样为首都生态作贡献 主持人:垃圾分类这样的细事小事,与贯彻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定位这样的大局,有着怎样的关系? 张翠萍:新时代,为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门头沟区义无反顾关矿山、全力以赴筑屏障、锲而不舍护水源,无怨无悔地为首都奉献“一片绿”。我们提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发展理念,核心是要提高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生态富民,建设美丽乡村无疑是题中之义。一方面,我们坚持“村址不变,宅基地不变,胡同肌理不变,文物树木不变,一户一宅不变”的“五不变”原则,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决不搞大拆大建。 另一方面,就像管理城市一样,做好农村工作也要像绣花一样细。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在村民生活的细节上下功夫。通过探索“王平模式”,门头沟区在以往开展垃圾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这也坚定了我们在全区农村地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信心。 “两次四分”法如何落实落细 主持人:垃圾从源头分类的“两次四分”法,具体是怎样操作的? 占永谦:我们指导村镇,以户为单位,为各村每户配置分类垃圾桶,对生活垃圾按照“可腐烂”和“不可腐烂”进行分类。每天,各村的分类指导员会在村民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进一步将“不可腐烂”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 在此基础上,为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农户自行投放后,分类指导员利用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将可腐烂垃圾运送至村级就地堆肥设施,采用生物制肥方式处理;将可回收垃圾送至再生回收站点处理;将不可回收垃圾密闭转运至镇级垃圾楼,由区环卫中心送至斋堂填埋场或鲁家山焚烧厂无害化处理。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分别由堆肥设施、资源回收站、垃圾楼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堆肥站主要处理可腐烂垃圾,通过专业机器设备进行发酵、降解等形成有机肥,供农户使用;资源回收站负责收集村居运送的可回收垃圾,由区政府指定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兜底回收,费用归指导员所有;垃圾楼主要储放不能堆肥和回收的垃圾,由区环卫中心统一进行规范运输至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工作能否持续深入 主持人: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示范村镇,王平镇东马各庄村怎样继续把这项工作往深里做? 刘路军:王平镇以及各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地区形象,增强了百姓环保意识、提高了环境建设水平,促进了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做这项工作,村民已经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按时交纳分好类的垃圾、每天清扫院落屋室的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主动参与村里的各项环境整治活动,捡拾并清理街道上的生活垃圾。 下一步,我们力争实现“十有”目标,即: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推广成熟的治理技术、成立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全面的组织领导、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创建资源化的回收网络、鼓励便捷高效的多元运营、形成切实可复制的模式。在全镇内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两个全覆盖,即镇域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等各类组织全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镇域内各种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全覆盖。 随着乡村发展越来越融入社会,我们发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还需要加强协同共治。将辖区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党政机关、旅游景区等各类社会单位纳入生活垃圾分类范围,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做到辖区全覆盖、无死角。各职能部门要带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地支持镇试点工作,最终形成合力。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