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业新探索 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4月9日,在雅安市雨城区对岩镇,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围绕数亩水田飞行。 “这是进行改良后的第三代无人机,实际操作,10多分钟便可将眼前的稻田播种完毕。”现场,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老师伍志军正看着电脑,不断调整无人机的各项参数。“此次试飞,是为了测试无人机对坡度变化的适应性。” 不久前,伍志军团队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成功进行了无人机水稻直播,“当地气温较高,产两季稻,水稻播种不久后便出苗,从现场情况来看,播种密度、出苗率都和预计的相差无几。” 记者了解到,2016年,伍志军团队便致力于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的研发,先后解决了无人机播种的几大难题。 “无人机播种的难点在于撒播器的结构,要克服自然条件的影响,精确掌握撒播种子的密度,并让其正常生长,才算是成功。”伍志军说,鉴于此,团队采用“倒推”的方式调整撒播器参数,例如,一亩水稻预计产量为600公斤,那么就从产量匹配出有效穗,精确到每平方米,然后推算出所需要产出的水稻株数,以此来调整撒播器的参数,保证其均匀性。 解决了均匀性问题,还有一个难题。在四川,除成都平原外,大部分属丘陵地区,高度的不断变化导致很难控制密度。“这就要求对无人机的技术进行提升。”伍志军团队与省内一家专业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丘陵地区播种的无人机。记者在试验现场看到,目前团队使用的无人机在程序设定后,可智能筛选路线,调节飞行高度和撒播速度,从而进行播种。 2018年,伍志军团队基本解决了从“撒下去”到“长出来”整个过程中的难题,经测算,试验水稻每亩产量约550公斤,超过全省亩均产量。 与此同时,效率也提升不少。人工撒播每亩约耗时1.5小时,采用无人机直播每亩仅需 5分钟,且更加精准。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眼下,伍志军团队正在为明年全面推广做准备。(张超记者文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