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在大邑县安仁镇举行了“小麦新品种蜀麦830规模化生产示范现场验收会”,通过现场测产表明,新品种蜀麦830丰产性突出,平均亩产521公斤,是四川重湿害麦区产量的一次重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蜀麦830是由川农大副校长、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刘登才团队近年来选育成功的小麦新品种。 四川农业大学共拥有3万多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是全国除中国种质资源库之外拥有麦类物种资源最多的地方。在川农大温江试验田,不仅种有许多杂交后的小麦组合,还有许多小麦及麦类作物的种质资源,比如野生的小麦近缘物种——节节麦。试验田里一共有300多份节节麦材料,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节节麦看似“杂草”,它一旦从小麦地里长出来,就往往比周围的小麦长得更高,和小麦争夺光照和营养。 繁育出新品种蜀麦830的育种专家刘登才看中的,正是节节麦植株高、灌浆快的特点,他和团队就是从这300多份节节麦材料里,找到优异的基因,与现代小麦结合,选育出更多新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取得高产的蜀麦830,正是含有节节麦血缘。 “经过100多年的小麦育种,到现在,小麦的资源利用到了一定程度,小麦育种也到了瓶颈时期,打破这一瓶颈,就要求育种人员从野生近缘物种中找寻更多优异基因,这也是种质资源的意义所在。”刘登才说。 新闻现场 小麦成熟季 师生选种忙 一个小麦新品种,通过许多代选择繁育才能成功。那么,小麦的选择繁育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眼下正值小麦成熟的季节,记者来到位于温江区的川农大试验田探访。 刚走进温江区公平街道惠和村,远远就看见金黄色的麦浪,在这里劳作的有不少头戴草帽、身穿白色实验服的川农大师生。在田里,记者遇上了正在采收小麦籽粒的川农大小麦所教授王益和他的学生柴松岳。 “这是离我们学校最近的一块试验田,骑电瓶车只要5分钟。”这段时间,王益每天都带着学生去田里收小麦。“这段时间要收的材料多,我特地让小柴把三轮车蹬上。”站在小麦垄间,师生仔细观察每个植株,王益从株形、株高、麦穗、籽粒、抗病性等标准上指导学生,手把手教他们判断一个麦穗是否达标,是否有价值投入下一季的种植。 “今年春季雨水多,小麦的赤霉病比较明显,在筛选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抗病性强的,染病的植株千万要剔除出来。” 王益这样叮嘱学生们。 劳作间隙,正在攻读博士的柴松岳告诉记者,地里的小麦都是去年11月种下的,小麦越冬后,在今年的3、4月份进行杂交工作,进行去雄授粉,把优秀的父本杂交到母本身上,然后每个麦穗都要套袋,以避免受到干扰。 把同一个组合的麦穗装进一个袋子里,放进带有编号和其他信息的卡片,再装入大口袋,装得多了,再拎到三轮车上运回学校,在空地上晾晒。“如今,骑三轮拉麦子和晾晒籽粒,已经成了我们川农大的两道风景线!”柴松岳笑着说。
在晾晒过后还要进行脱粒,观察经过杂交后性状是否改良,并通过称“千粒重”的办法,对比不同组合的产量,进行综合考察后,优中选优的育种材料,将被立即送到川农大在康定的试验基地进行“夏繁”。“小麦生长所需的温度较低,适合在夏季的高原种植。这样一来,一年可以繁殖两季,可以加速材料的选育。”王益告诉记者,他即将带上选育出的籽粒启程前往康定进行“夏繁”。(成都日报记者 李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