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龙扬镇  鏉忔灄闀

天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 提升近海海域生物多样

2022-06-22 09:46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核心阅读

  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的渤海湾,一度因过度捕捞、污染严重等问题,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后,天津坚持“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防范”协同推进,全力提升渤海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是天津卫的老话,体现了天津市民对海鲜的偏爱。可是,最近这几十年,天津市面上的本地海捕海鲜肉眼可见地减少了。

  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的渤海湾,一度因过度捕捞、污染严重等问题,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要求“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近年来,天津采取多种措施,治理渤海污染,提升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

  曾经的“天然鱼池”,生物多样性一度持续下降

  “上世纪80年代末,渤海大对虾、梭子蟹还能买到本地的,后面就越来越少了。”在天津市和平区开了近40年海鲜餐厅的叶先生说。

  这名海鲜餐厅经营者的话有数据佐证:历史上,渤海湾在我国渔业水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到了2019年,渤海捕捞产量仅为62.96万吨,占我国四大近海海域捕捞产量比重不足7%。

  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等单位2018年发布的渤海鱼群研究结果显示,以1982—1983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基数来看,目前,渤海鱼卵种类数仅为当时的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当时的1/10。

  生物多样性水平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造成渤海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多,既有围填海活动导致产卵场、索饵场、觅食栖息地的丧失,也有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影响,同时还有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变化,更有人类过度开发捕捞带来的叠加影响。

  “海水水质的演替变化和赤潮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经济社会生产活动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对人类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的预警。”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监测站站长屠建波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底子”

  渤海入海河流水量相对较少,又是半封闭型内海,水交换、自净能力弱。周边人口密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渤海湾的“碗底”,承担了上游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通量,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以后,天津全市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2017年到2020年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增加2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为了尽快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以后,天津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把为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延长到了4个月,海洋捕捞总产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5%。

  滨海新区蔡家堡村村民刘翠波10岁就开始跟着兄长出海了,20多岁就拥有了自己的渔船。“那时,船多的时候,200多条渔船在海上漂着,半夜海面上都是灯光。”刘翠波回忆。然而,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刘翠波和乡亲们也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底子,只有底子好了,生物多样性水平才能提升。”屠建波表示,随着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率、强度加大,这些区域的滨海湿地、河口等重要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出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鸟类和其他各类动物的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缩小,改变了原有海岸带形貌特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始。天津出台“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工程,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8.3公里,修复后部分湿地水体的净化效果显著提升,水动力环境得到改善,鸟类种类和数量增多,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此外,天津还在相关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禁止非法捕捞。刘翠波和乡亲们所在的几个渔村也陆续搬迁,愿意上岸就业的政府负责安置,持有捕捞许可证的可在规定时间、规定水域进行捕捞。

  目前,天津市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219.79平方公里,占天津管辖海域面积的10.24%;划定自然岸线合计18.63公里,占天津海岸线的12.12%。

  随着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收官,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以往难出现的小带鱼、梅童鱼还有鲅鱼都能采集到了,海龙等少见物种也出现了,这说明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天津近岸海域海生物研究专家、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张达娟博士介绍。

  增殖放流,修复渤海渔业资源

  “开展天津市海洋生物资源养护,需要立足天津市海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从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3个层次出发。”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秦平分析,经过为期3年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渤海水质有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很难立竿见影。”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天津每年向渤海湾增殖放流水产苗种,以恢复或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群落结构。

  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当天,天津渤海湾增殖放流活动在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外海域进行。中国对虾、半滑舌鳎、褐牙鲆、松江鲈鱼、大泷六线鱼、海蜇、黄姑鱼、花鲈……“这些水产苗种都是天津水产研究所自己繁育的。”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刘克奉介绍,当天现场共投放鱼苗、虾苗100多万尾。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宝雨表示,此次向渤海湾增殖放流水产苗种,旨在进一步改善渤海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渤海渔业资源。今年天津向渤海湾和内陆重要渔业水域放流鱼、虾、蟹、贝类等苗种10亿尾,品种20个。“十三五”以来,天津共向渤海湾投放了中国对虾、牙鲆、花鲈等各类苗种达110亿单位,放流品种27个,促使渤海湾水质得到净化,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2021年,天津海域中国对虾资源量达到363.74吨,三疣梭子蟹资源量达到194.65吨。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副处长高印福介绍,近年来,天津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实施增殖放流等措施改善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目前天津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人工鱼礁3万余个,建成礁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

  “放流就像种地播种,前提还是要育种,特别是育好种。”高印福表示,天津市大力开展以水产苗种繁育生产、亲本更新、遗传育种研发、新品种引进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为主导的渔业种业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措施,水产苗种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天津全市现有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4家、水产原良种场16家,培育了一批供应能力强、产品质量好的种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繁育大户。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面拥有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11个。全市主要苗种生产种类涵盖海淡水鱼、虾、蟹等30个名优品种,对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保护渔业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天津向渤海湾累计放流松江鲈鱼124万余尾,资源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2.81尾,恢复效果良好。据测算,天津每年向渤海湾增殖的贝类约消耗碳3400吨、氮800吨、磷160吨,海洋碳汇、水质净化效果明显。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2日 17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