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鏉忔灄闀  龙扬镇

主汛期来了!四川防汛重点为什么在“三大暴雨区”?

2023-07-05 11:39  发布:中乡网  

  7月1日,四川正式进入年度主汛期。这也意味着四川即将迎来一年中强降雨最集中的防灾减灾关键时刻。

  在6月25日召开的全省主汛期防汛抗旱保供工作推进会上,有三个全省性强降雨易发区域被频频提及。这三个区域,分别是青衣江暴雨区、龙门山暴雨区、大巴山暴雨区。

  作为“千河之省”和水利水电大省,四川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816条和各类水库电站8000余座。

  主汛期防灾减灾,为何重点提及这三大暴雨区?

  为什么?

  暴雨频率高、强度大

  有地方一小时能下成都年降雨量的1/8

  查询过去三十年的全省气象资料发现,这三大区域的汛期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高于川内其他区域。

  例如,2020年8月中旬,龙门山暴雨区密度超过了一天一次。从强度来看,最大小时降雨量超过118毫米,相当于一个小时下了成都常年年平均降雨量的八分之一。

  这些区域在哪呢?

  学界公认,青衣江暴雨区位于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中下游,其暴雨中心在雅安市、眉山市洪雅县和乐山市夹江县、峨眉山市一带。这里是全省暴雨最多、暴雨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区域,“雨城”雅安就在该区域。

  龙门山暴雨区位于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岷江、沱江、涪江的上游,主要涉及都江堰及什邡等县市,暴雨中心在绵竹市及北川县一带。

  此外,大巴山暴雨区主要位于渠江流域的巴河、州河上游和嘉陵江支流东河上游。主要涉及巴中市、达州市等地。

  这些区域之所以成为暴雨区,与当地的地形和夏季气流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低空急流西南低涡是四川夏季的主要水汽输送者。而把水汽变成降雨的,是地形抬高后温度降低导致的。

  从地形上看,青衣江暴雨区、龙门山暴雨区,均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过渡地带。例如,青衣江暴雨区地处邛崃山系、大小相岭山系和成都平原交会处。而大巴山暴雨区,地处川中丘区和秦巴山系的过渡地带。

  作为亚热带季风区,在气流作用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低空急流西南低涡携带水汽在四川上空运动,在遇到邛崃山系、大小相岭、龙门山系和秦巴山系之后不断“爬坡上坎”。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因高空温度变低加快凝结,形成高频次高强度降雨。

  啥结果?

  容易诱发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入汛以来已各自“逞凶”

  从目前获得的资料显示,今年主汛期四川整体预计呈现“旱涝交替”格局。

  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沱江上游、涪江上游、渠江流域平均降雨量,预计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到两成。除金沙江流域外,其余降雨偏多区域,均地处三大暴雨区内。

  高强度、高频次的强降雨,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子。

  首先是洪涝灾害。三大暴雨区内,均有大江大河流经。龙门山暴雨区是岷江、涪江和沱江流域,大巴山暴雨区是渠江,青衣江暴雨区则是青衣江和下游的大渡河。

  水利行业内部有一个共识:强降雨发生在江河上游,容易对下游形成输入性洪水,导致整个流域处处闻警讯。

  其次是容易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三大暴雨区域,皆地处不同地理单元的过渡地带,陡峭地形。青衣江暴雨区和龙门山暴雨区又叠加“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形成的山体“内伤”,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今年入汛后的三次灾害已证明这一点:

  5月28日11时,连续强降雨袭击下,达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6个小时后升级为Ⅲ级防汛应急响应。这也是入汛后,全省首个响起警报的市州;

  6月4日6时许,受连续强降雨影响,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鹿儿坪国有林场附近发生高位山体垮塌,导致十多人遇难;

  6月27日,受无人区短时强降雨影响,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7月3日,灾害已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

  这三地就分属于四川三大暴雨区。其中,达州市地处大巴山暴雨核心区,金口河区永胜乡地处青衣江暴雨区边缘,汶川县绵虒镇、威州镇地处龙门山暴雨区。

  怎么看?

  当前形势下

  可为江河库湖补水、为电站补能量

  必须要说明的是,夏季暴雨区的强降雨不一定总是带来灾害。

  民谚有云: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意思是说,在夏天,三天不下雨就是小旱,五天不下雨就是大旱。所以,夏季的暴雨还能为抵抗伏旱增添底气。

  特别是,在经历了去年夏天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和去冬至今春的连旱之后,全省大型控制性水库和电站水位均处于汛限水位以下、蓄水较多年同期偏少,大部分川内江河底水(现有水位)偏低。

  统计表明,截至6月24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只有242.9毫米,较去年同期减少34%、常年减少19%。受此影响,全省主要江河普遍来水偏少。6月以来,大渡河上游来水较常年偏少五成,岷江、青衣江、涪江、沱江、嘉陵江少两到四成。同期,全省20座水库电站蓄水量较常年偏少。

  在这一形势下,适当补充雨水不仅对抗击伏旱大有裨益,也对四川这个水电大省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此,6月26日,四川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之后,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立即给出建议:降雨区域内的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流域水库电站,在保障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应适当拦蓄江河来水。(川观新闻)

  突发!海螺沟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

  当地紧急转移268人,无人员伤亡

  7月3日16时许,四川甘孜海螺沟区域突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当地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268人。目前,经过抢修,进入海螺沟景区的道路已恢复正常。

  3日16时13分,泸定县气象局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海螺沟景区第一时间转移电站、工棚、企业和部分受威胁的群众268人。到当日19时,海螺沟区域3小时累计降雨量最高达27.5mm。暴雨导致燕子沟河、蔡阳河突发山洪泥石流,已停用的搅拌站被淹没,多条进出海螺沟道路被中断。海螺沟景区无人员伤亡。

  “河道里一个搅拌站损失有点严重,村上基本上没啥损失。”磨西镇青岗坪一名干部介绍,3日上午10点左右河道里开始涨水,泥沙滚滚而下。发现险情后,河边搅拌站工人连忙撤离到安全地带。大约40分钟后,洪峰到来,搅拌站大量设施设备被损毁。“搅拌站上方100多米就是燕子沟和磨子沟的交汇处,两条沟都有泥石流。”

  该村干部介绍,当时磨西镇周边雨并不大,只下了小雨,“估计山里面雨大,外加地震后山体不稳定,所以发生了泥石流。”据介绍,因为人员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有些道路被泥石流损毁。

  目前,经过抢修,海螺沟景区通信、道路恢复正常,停电区域电力正在抢修。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