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四川达州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河市机场,由成都飞来的一架大型四发商用无人机平稳降落,上面载着5大箱小麦和水稻种子及农用地膜。 忙碌1小时卸货、装货,这架无人机又载满达州生产的绿色农产品飞返成都。早上7点前,“达州鲜菜”就被分送至成都各菜市场。 这场快捷的“空中货运”是数字技术在达州多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在乡村产业一线,数字科技也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的数字育苗工厂里,一排排嫩绿的辣椒苗在LED补光灯下舒展枝叶。技术员李静打开手机客户端,轻轻一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实时呈现。她轻触“补湿”键,顶部的自动喷淋系统立即启动,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在幼苗上。 万家镇水稻测产验收现场传来喜讯:平均亩产735.8公斤。“今年春旱连着夏旱,再加上稻飞虱虫害,水稻能够逆势增产,是因为有一套创新实用的‘虫情监测系统’。”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介绍。这套系统通过在不同地理区位集点成网,开展水稻多类害虫的拉网式监测,大大提升了害虫的末端发现能力。 从数字育苗到智能灌溉,从虫情监测到水肥一体,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在达州,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11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同比增长23%。“数字农具”普及行动,推动智能灌溉、虫情监测、土壤传感等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数字技术不只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还从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巴山大峡谷深处,薅草锣鼓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伴着“歌头”的领唱,几十把锄头应声落下。这项国家级非遗“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已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最受欢迎的文化体验项目。“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古老的农耕文化‘活’了起来。”景区负责人说。在新建的巴文化展示馆里,游客戴上VR眼镜,瞬间“飞越”地球褶皱;经过声光技术及数字化改造的大象洞,化身“时空幻旅”体验馆,再现巴文化的古老传说。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园至今,已带动周边数百家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
据了解,达州正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智慧农业和数字基建为核心,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商、智能农机装备、冷链物流等新业态,让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