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农在市场售卖黄桃。(资料) 8月初,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在全国254个镇乡同步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奉贤区青村镇作为上海唯一入选镇,正式进入示范镇建设期。 入选意味着青村农业产业龙头——黄桃种植业获国家层面认可。不过,作为黄桃之乡“掌门人”,青村镇党委书记陈建国似乎还有忧虑。黄桃在青村当地已有40余年种植史,2000年以后,“奉贤黄桃”品牌还先后获批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农村部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可有了“国字头”桂冠护航的奉贤黄桃并没有因此顺风顺水,近10年种植规模没有明显扩大,销售仍普遍依靠桃农沿街叫卖。 今夏黄桃产量较往年增加25%,奉贤动员区、镇、村、企业多方吆喝,桃子才没砸在农民手里。骤然增产后的尴尬再次暴露了黄桃产业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什么原因导致奉贤黄桃易产难销?青村正举全镇之力破题。陈建国表示,只有真正解决黄桃可持续发展问题,青村镇才有农业产业强镇的资格和底气。 人、树、地“三老”问题待解 奉贤第一株黄桃果树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0年前后,金汇港两次开拓,沿线的光明乡和钱桥乡借河堤沙土地,探索种植黄桃。鲜食黄桃对生长环境的土壤透气性、酸碱度要求很高,而金汇港沿岸弱碱性沙土恰恰是黄桃生长的天然优势,种出的鲜食黄桃果大、味甜、汁多,产量丰足。2003年,光明乡和钱桥乡并入青村镇,青村成为“黄桃之乡”。如今,青村黄桃种植规模达8052亩,总产量1.2万吨,产值1亿元。全镇从事黄桃种植的农户约2500余户,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黄桃产业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点。农村劳动力日渐老化、黄桃树超龄“服役”、土地贫瘠稀薄等都严重制约黄桃产业的发展。青村镇农业副镇长潘敏指出,如果人、树、地“三老”问题不能解决,再过5年,黄桃的品质、产出会明显受影响;再过10年,黄桃种植养护会面临后继无人。当前,青村正优先解决土地和树种老化问题,到今年底,青村镇解放村黄桃种植片区的300亩试点区域将全面完成老果园改造。通过移除果树后种植水稻进行水改洗土,重新恢复土壤地力。再从上海农业科学院引进5至7个鲜食黄桃品种,逐步替换老树种。到2019年,老果园改造项目将延伸至3000亩,同步建立鲜食黄桃新品种繁育田。 相比硬件环境,种植人员的培养和接续难度更大。目前青村镇绝大多数桃农年龄在50岁以上,生产方式以传统人力种植为主,平均一户桃农种植规模不过4亩,亩均成本较高,获利微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老”问题,潘敏指出,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化生产管理替代原始的散户种植。 青村将逐步探索通过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把8052亩零散的桃园集中归并,尽可能实现集约化管理。进一步规划落实桃林规模扩展,未来几年内增至3万亩黄桃连片优势区。 保鲜期是黄桃绕不开的话题 奉贤黄桃有着绝佳的食用品质,可每到丰产年,都要经历一次销售大考。 黄桃的销售难点与其自身特性有直接关系。记者了解到,奉贤黄桃成熟期集中在每年8月中旬。黄桃采摘后,如果自然存放,2至3天就开始变形,10天左右开始变质;如果冷藏存放,会明显影响果品水分,口感大打折扣。这意味着,留给桃农的销售窗口期每年只有不足1个月。短时间内要将优质果品变现,难度不小。 可否通过延长产业链,将黄桃制成深加工产品来抵御“保鲜期短”的天然劣势?潘敏说,不论是鲜食还是加工,保鲜期始终是奉贤黄桃绕不开的话题。“市场上目前用于深加工的黄桃品种,大都不是鲜食黄桃,其保存期限长,肉质偏硬,便于运输、存储和加工,但不适宜直接食用。奉贤黄桃是鲜果,直接食用口感最佳,反倒是二次加工的储存和转运成本非常高。” 据透露,青村已引入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接下来将主攻黄桃保鲜难题。“我们期待通过黄桃冷链的成功构建,将黄桃保鲜期尽可能延长到1至2个月以上。” 打造首个桃文化“精品村” 黄桃表面看仅有食用价值,若要细究起来,它可是一个足以让地方产业腾飞的制胜法宝——桃花可以打造成观光项目;桃胶可与美容保健产业结合;桃核可结合雕刻技艺成为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即便是中国传统的“桃文化”,也大有挖掘的深意。 青村镇已全力推进首个以特色黄桃为主导产业的桃文化“精品村”吴房村以及首条“黄桃观光路”,到今年10月底,市民就可在“黄桃之乡”来一次观光之旅。吴房村是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一期占地面积358亩,将建设为创意文旅乡村片区。“黄桃观光路”作为黄桃采摘的黄金纽带,也是每年春季“十里桃花”的观赏点。道路两侧的科普长廊、农耕体验区、创意采摘点,可以提供给市民一个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创意场所。 据介绍,目前青村镇正筹备成立一家由镇属全资集体公司和社会资本合股的企业,负责当地与黄桃相关的一、二、三产打造。政府搭建平台,把黄桃的品牌价值挖掘、果品销售、旅游业态构建等环节全部交给市场,通过市场的资源和创意,让黄桃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记者 杜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