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果实 喻学超 摄
排队“开竿”的村民 喻学超 摄 天蒙蒙亮,远处的小九华山起了“毛边”,除了树枝的摇摆声和巷子里的狗吠,绩溪县荆州乡上胡家村安静地听得清脚步声。50岁的胡望中晃着手电筒,行走在凌晨5时的山林,仿佛漆黑湖水中摇曳着一点星光。 不经意间,房子里许多盏灯亮了,街上、田里、树下出现扛着竹竿的乡亲。胡望中顺着稀疏的人流逆行,从昨晚到清晨,为了村民组的山核桃林,他在2公里的林地里徘徊了十几趟。现在,他的任务已经完成,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好觉。 每年“白露”是荆州乡山核桃“开竿”的日子,最近风调雨顺,山核桃早早成熟,当地的喜日子便提前了两天。 之前的一个星期,为确保山核桃品质,防止有人提前“开竿”,上万亩林地被分为80多个卡点,每天夜里有专人把守。身为上胡家村村民8组组长,又是老党员,胡望中责无旁贷地成了守夜人。
9月5日晚10时,胡望中正在夜巡 喻学超 摄 23岁的胡吉林在平均年龄40岁以上的“开竿”大军里显得格外醒目,他揉着眼睛翻看手机,不时伴随几声哈欠。凌晨起床对这个年轻人有些困难,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在“山那头”的浙江省湖州市一家油漆厂打工,“老板知道,这几天是打山核桃的时节,假批得很痛快。”他说。 父亲是绩溪人,母亲是宁国人,胡吉林原本叫胡绩宁,他搞不清自己名怎会和东北一座城市有关,但清楚的是,打记事起,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仰着头看父母在树上打山核桃。后来,母亲打不动了,只能在树下捡核桃,再后来,父亲也打不动了,他成了爬到树上挥竿的那个人。
村民正在“开竿” 喻学超 摄 小小山核桃,经历着山脚下农人们的传承,也见证着古老绩溪的更迭。“三只松鼠”“詹氏”……老牌炒货、新晋电商,有关山核桃加工和包装之前的工序,均与这里有关。事实上,每年绩溪的山核桃产量,远超安徽的其他县区。 立足于山核桃等特色产业,绩溪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以荆州乡为例,原本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号称入乡得绕351道弯,寻遍各村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平整的土地。近年来,依靠山核桃标准化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随着4个山核桃加工产业扶贫基地,4个山核桃种植产业扶贫基地的落成,绩溪县逐步由山核桃主产区向主市场转变,正不断强化绩溪本土山核桃品牌,使其影响力持续向“山那边”的江浙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