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明天是什么?不是现代的城市文化,也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创造中形成的新乡村文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无忧,对精神文化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与需求。近年来,突泉县加大文化乡村建设力度,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一条与生态、生产、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协调发展新乡村文化发展道路。 “走”出来的乡村文化 将文化带进田间地头,让文化浸润乡村农户。春节期间,突泉县“迎新春·庆佳节”系列演出活动隆重举行,由乌兰牧骑及各乡镇文艺团体参演的晚会,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年味儿。看过节目的张宏说:“今天可是一场视听盛宴,瞧那台上的人,歌儿唱地美,舞姿也优美,小品很幽默,过年有这样的表演看,真是高兴。” 突泉县常年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到村屯、给农民朋友送图书、宣讲进村屯等活动,组织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子,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调研服务,全方位将文化资源配送到农村。去年,乌兰牧骑下乡演出10余次,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完成电影放映3000余场。这样一次次的“文化下乡”活动,提升了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丰富了农民生活。同时,提升了农民的审美追求,百姓赞不绝口。 “种”出来的乡村文化 突泉县始终将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能力,村民开始自发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突泉县各乡镇近年来涌现出各类民间文化团体,王贺是水泉镇民间艺术团的一名演员,健谈的他说出了农民朋友的共同心声:“虽说咱是农村人,农村也有村文化,村文化也有现代范儿。原来只知道埋头种地,如今知道了干啥都是门学问。今天的生活让我们农村人活跃起来、文艺起来,拥有了自己的乡村文化和城里人都要羡慕的乡村生活。” 肉羊产业作为突泉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养羊大户谢宝柱看准了商机,参加几次培训后,他深知土办法饲养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沉浸在草原书屋中恶补饲养知识,为发展壮大产业积蓄力量。农民朋友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如今冬季农闲已然成为农民充实自己、提高素质的好时节。农村的生活因为有了文化的驻入而变得充实美好,乡村文化的种子已经萌发。 建出来的文化乡村 突泉县将文化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以草原书屋工程作为建设的重要基地,将户户通工程作为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手段,全力打造“文化乡村、和谐乡村、美丽乡村”。 近年来,该县先后在水泉镇、突泉镇、杜尔基镇等9个乡镇28个村建设33处文化小广场,平均面积达620平方米;为59个村部建设文体活动室,为6个文化站匹配文化共享工程和音响等设备。目前,全县188个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草原书屋,每个书屋的存书量至少在1000册以上,涉及种植养殖、家庭教育、电器维修等多类书刊,农业科技类图书占50%以上。建设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