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刚刚组织的评估检查显示:解放村94户贫困户中,90户年收入超3100元,其余4户残疾、病患家庭低保兜底;45户改造或迁建新房,至10月底家家完成“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年底实现整村“摘帽”…… 千百年来以“打臭”(当地一种民俗活动)闻名的解放村,是怎样扫除贫困的? 规划先行“三个轮子”一起转 贫困户王文富家在山边,儿子在绵阳打工,夫妻在家务农。“旧房改造了,厨卫改造了,院坝硬化了,晒粮食安逸呢。”妻子赵全英满脸笑容。 解放村属典型的深山地貌,山高坡陡沟深,全村414户1326人,人均可耕地面积仅1.39亩。每到农闲时节,村民聚在一起,在平地上放一木石制硬物,称之为“臭”,众人持棍追逐,以把“臭”赶入场中圆洞为胜……解放村也因这一民俗活动闻名。 如何才能把贫困“臭”赶出家门? 规划先行。该村的帮扶联系单位联合当地乡、村,制定《2015-2017年解放村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智力帮扶三方面着手,“三个轮子”一起转,同步推进脱贫攻坚。除派出驻村工作人员外,今年以来,帮扶联系单位还派出十余批次干部,协助村、社抓好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如今全村完成道路硬化11.8公里,进社入户的“毛细血管”打通,8个社95%农户实现户户通,整理土地20公顷,修筑河堤栏杆600米,建便民桥2座、安全饮水工程1处。村里建起5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1名医生全天候坐诊。 深秋时节,村社公路上,村民拉水泥拉河沙美化家园,运魔芋运土鸡出山卖钱,“过去赶乡场爬坡上坎要走4小时,养鸡养猪卖下山难。现在车可开到房门外,买进卖出更方便。”赵全英说。 唱好“山”歌 发展特色产业 地里,贫困户赵征明指着带泥的魔芋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拳头大小的玩意,一亩地可以产三四千斤,产值六七千元。”今年上面补贴了4500元,他家种了0.2公顷魔芋。 脱贫需增收,如何才能又好又稳增收?解放村驻村帮扶队和乡、村干部一起,逐户走访,因户施策,为贫困户规划了三个“业”,一是支持有技术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就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三是鼓励自主创业。 其中,第二种方式是给予适当补贴、技术培训指导,引导农民唱好“山”歌,发展适合山区特色的生态种植养殖业。赵征明家土质适合种魔芋,又有种植经验,故选了魔芋增收。目前,当地贫困户种植魔芋8公顷、天麻550窖、木耳1700椴,养殖生猪83头、兔70只、羊108只、牛47头、土鸡2690只、中蜂180箱,预计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先脱贫再奔康,产业增收项目既要短中长结合,还要大户引领。当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吸收贫困户以土地、现金等入股,还规划种植200多公顷黄柏、70多公顷茶叶。 扶贫扶智 引导形成好风气 国庆前,解放村评出今年的“五好”“两文明”榜样,“好人榜”前,来往村民纷纷夸赞。 如何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增强脱贫奔康后劲?近两年,帮扶单位广元市委宣传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对联、墙画、标语、评比、民俗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村落文化氛围,激发村民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村里还成立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帮扶党员服务队,由骨干党员领头成立扶贫济困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医疗救助志愿服务队。 扶贫与扶智结合。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3间,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和村民活动室,邀请县、乡、村道德模范、专家或村民,用农民的大白话现身说法,举办道德讲堂、法制讲座10余场次。“这两年村民的素质确实高了,说话做事讲理讲法。”村民李国明多年走南闯北干货运,今年回家养了2000多只土鸡,他说家乡越来越好,要带动更多人搞生态养殖。 秋收忙完,村民又要准备“打臭”了。“今年的‘打臭’一定更热闹,因为解放村要整村脱贫了。”村支书李天寿笑呵呵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