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龙扬镇  as

抓住“三变”关键 打造改革样本

2018-10-12 10:50 来源:贵阳日报
原标题:抓住“三变”关键 打造改革样本

站街镇小河村宜信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修剪树枝。

新店镇鸭甸河村种植的无花果树。

新店镇鸭甸河村用桑葚深加工制成的果酒。

2016年,清镇市被列为全省城乡“三变”改革试点,在红枫湖镇、王庄乡试点开展农村“三变”改革。2017年,清镇市全面开展农村“三变”改革,重点打造42个农村“三变”改革示范点,辐射带动181个行政村推进全域“三变”改革,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个“三变”改革项目。

如何在“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既保证改革的普及度,又让村民获得真正的实惠,清镇市有三大秘诀:

找准特色产业,借“三变”模式盘活资源,激励村民;依托龙头企业,借助平台优势,弥补农村自有资源的不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民向心力、凝聚力,确保“三变”改革的实效。

2017年,清镇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85元,在全省经济强县第一方阵22个县(市)中排第1位。

清镇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葡萄、桃、核桃、猕猴桃、李子、刺梨、茶叶、桑葚、苗木等一批经果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83%,2018年新增经果林11万余亩,经济作物比重达70%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

截至9月底,全市共61156人参与“三变”,承接经营主体213个,入股土地等87278亩,入股资金20085万元,实施“三变”项目200余个,预计年底可实现收益4006.42万元。

抓住了“三变”改革的关键所在,清镇市的城乡“三变”改革风生水起。

“三变”+特色产业 发展更有劲

10月8日,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记者来到清镇市新店镇鸭甸河村。虽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但在进村路旁的山坡上,却见四、五个人围着一棵树正说着什么。

“要不是受天气影响,今年桑葚的产量会更高。”说话的正是清镇市为发展鸭甸河村特色产业“请”来的专家李士琮。

鸭甸河村位于东风湖边,位置偏远,土地贫瘠,传统种植收益低,村民积极性不高,要想有发展,唯有走高效种植之路。

“鸭甸河村虽然地处偏远,但是这儿海拔落差大,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桑葚。”刚来鸭甸河村时,李士琮就发现了这儿的种植“潜力”。

找到了特色种植的方向,如何提高村民积极性,带动村民参与种植,让村里常年闲置的土地“活”起来?

正在鸭甸河村村委会主任邹红犯愁时,“三变”改革给他带来了希望。

2017年,鸭甸河村借着全市城乡“三变”改革的东风,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起了“桑葚+无花果+金边黄花”的特色种植产业。

“去年3月,我们先在全村示范种植了三百余亩桑葚树,今年4月,正是桑葚的采果期,最低亩产达到了三千斤。”邹红说。

原来抱着观望态度的鸭甸河村村民,看到去年种下的桑葚今年就有了收益,顿时心动,纷纷将自家的土地入股参与种植。

“桑葚不仅仅可以卖鲜果,还能制成桑葚醋、桑葚酒和干果,经济价值高。”村委会主任邹红说,为了让村民安心,村里会以三元一斤的价格回收桑葚,解决村民担心的销路问题。

不仅有土地分红,还有保底收入,这让鸭甸河村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从最初的十余农户种植桑葚,到如今,全村共有240户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土地达到1300余亩,种植面积达900余亩。

像鸭甸河村这样,借“三变”改革发展特色产业在清镇市不是个例。

自城乡“三变”改革启动以来,清镇市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以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农(市)民为主体协同推进城乡“三变”改革。

在土地确权、清产核资等工作基础上,围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立足自身优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变”+龙头企业 发展更高效

地势偏远,交通不畅,清镇市新店镇茶店村曾是一个常年不得发展的村落。

2017年,在外务工的茶店村村民张连波回到了家乡,发现这儿与十年之前他离开时并无二样。

一时间,想要为村子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想法是有了,张连波却苦于没有好的发展模式。听说城乡“三变”改革后,已成为茶店村村支书的张连波有了方向。

在外打工十年,张连波已是一家物流公司的经理。“为何不利用已有的公司资源,为村里的刺梨种植提供物流、技术等支持呢?”

于是,茶店村在已有刺梨产业的基础上,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由公司提供技术、种苗、收购、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依靠龙头企业的力量,发展“三变”改革,是清镇市的一大抓手,依托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清镇市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部分房开企业,作为承接城乡“三变”的主体,使得“三变”改革更加高效、可持续。

目前,清镇市主要承接城乡“三变”改革的企业共有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13家。红枫湖镇的清镇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药品、饲料和技术,所有出栏的肉鸡由公司统一回收,确保养殖户每只鸡纯利润在1.5元以上。暗流镇的贵州绿太阳药业公司引导小沟村64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农户按每年每亩300元、村集体按每年每亩50元进行固定分红,3年后,村集体和农户按每年每亩300元进行保底分红,公司利润超过每亩3000元时,超过部分按10%对村集体和农户进行分红。

在清镇市“退湖进城”项目中,将红枫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4个村民组195户729名村民纳入城市“三变”改革,整村搬迁安置到中心城区“云梦小镇”,以合作社与平台公司合作的形式组建“退湖进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和房屋置换商业产权,按照入股的相应比例进行分红。

同时,清镇市积极探索以城市“三变”为路径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群众得利”,归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市民的资源、资产、资金等,通过“社会资本+平台公司+市民合作积极组织”等方式,在社会资本、平台公司、市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链接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清镇市巢凤片区、河堤村片区、老二中片区、四季贵州片区等城市“三变”棚改项目正在走一次性招标程序,下一步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让市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三变”+基层党建 发展见成效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干部的示范作用,是清镇市实施“三变”改革的另一秘诀。

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便是最好的例证。

凤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矛盾纠纷时常发生。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其发展受制约的自然条件,基层党组织涣散,没有为民办事的村干部则成为限制它发展的致命因素。

村民没有发展的动力,没有发展的信心,更没有发展的主心骨,曾有70%的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荒废耕地上千亩。

为改变凤山村的面貌,加强凤山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卫城镇通过组织调配、民主选举,将秉公办事、善于经营的返乡村民张金荣选为凤山村党支部书记。

张金荣带着村民修路,打通了村庄与外界的通道;制定村规民约,缓和了村民间的矛盾;带着村支两委到外地学习,为凤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有了“给力”的基层党组织,凤山村的村民渐渐有了发展的动力与希望。

抓住人心之后,凤山村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在2017年开始实施“三变”改革,盘活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成立“一社一会两公司”。

通过“三变”改革,农民成了“股东”,村党支部有了“实体”,两者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利益联结机制由虚变实、由弱变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越来越强地发挥出来。

为扎实推进“三变+党建”,清镇市制定出台《“党建+三变”促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兴实施方案》,将各级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通过“三变”改革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任务细化、量化,把党建示范点与“三变”示范点进行重叠,把解放干群思想和培育引进能人相结合。

同时,对市、乡相关领导、中层干部及示范点村干部进行培训,把城乡“三变”作为市委党校培训各级干部、人大代表、中青年干部等的重要内容。

各乡(镇、社区)利用农民讲习所,结合宣传党的十九大报告、产业结构调整等,对城乡“三变”改革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

扎实的工作,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三变”改革中,目前,全村395户农户确权土地4300多亩,按照良田每亩400元、土地每亩300元的标准入股,392户农户4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龙润秋/文 杨婷/图 帅弋 统筹)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