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一声巨响,寂静的群山剧烈地颤抖起来,小鸟惊慌地飞向了远方,一股浓烟升腾了几十米高。
这里是夹沟镇草场村,因燕王朱棣在此设过草场而出名,也是大脚马娘娘的故乡。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大诗人白居易、苏轼和王安石都到过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由于群峦起伏、山崖陡峭,解放后草场村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向山外。村民到镇上赶集,每次都是“天黑走,天黑回,一天爬山打来回”。村落闭塞,经济落后,山里的特产卖不出去,本庄的姑娘纷纷外嫁,外庄的姑娘不愿嫁到草场村,许多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成了远近闻名“光棍村”。
进入新世纪后,埇桥区交通局曾在这里修过一条简易的砂石路,但由于山洪冲刷,很快就变的沆沆洼洼,交通依然困难,车辆无法通行。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是草场村群众的感叹。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埇桥区农村基本上全是土路或砂石路,农民要赶集或者进城,都要走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村里的土路更是难走,每逢雨天来临,就成了一条烂泥路,淤泥淹脚,车辆无法通行,行人行走困难。晴天太阳晒干了路,又成了“搓板路”,大块大块的泥巴干硬如铁,砍不动,平不了,沟沟坎坎,人车难走。“一米三个坑,桥断路不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最真实的写照。
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村,没到过城里,没见过火车;一批批瓜果蔬菜在雨季全靠肩挑背杠板车拉,许多时候只能烂在地里,农民增产难增收。由于路况不好,每年都会发生许多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最可怕的是村里有人夜里患了急病,只能套上牛车,蜗牛一样慢慢挪动前行,有的人往往走到半道就咽了气。
经济发展慢,产业结构难调整,投资也进不来,身在新世纪,走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路、旧路、破路、烂路,埇桥区人民盼望走上小康路、富裕路、幸福路!
他们焦急地渴望,深情地期盼……
2005年,在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下,一场解决农民出行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村村通”工程战役打响了。
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纷纷走上了一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紧急动员。
区交通运输局更是全力以赴,党委成员每人包4个乡镇,各交管站包辖区有关乡镇,300多位交管员经过培训,全部包到村包到路,吃住在村里。
为了防止腐败问题的产生,区交通运输局把许多人眼红的工程招标权全部给了各乡镇,自己只当监督员。并要求各乡镇成立专门机构,专款专用。村里成立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员军人、老村民组成的“五老”小组,推选农村监督员,每人每月由区交通运输局补发300元补贴,专事监督“村村通”工程,只要农民监督员不签字,就不能验收拨款。
区交通运输局出钱近百万元,购买了摊铺机、振动棒,无偿交给了各乡镇。全体运管人员、县乡局全体人员每天奔波在农村,检查施工进度、质量。材料要合格,工艺要规范,验收要严谨。中午饿了吃馒头咸菜,不到天黑不回家。对于个别不合格的路段,立即勒令停工返工,或坚决扒掉重新浇筑。许多人家里有事、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只能委托亲朋照顾。就是自己患了病,也坚持不下火线。大部分同志包了“村村通”工程,剩下的工作由留守人员全部承担,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区交通运输局全体人员拼命工作着,奋斗着。
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多次在埇桥区召开现场会、调度会、观摩会,解决工程中出现的质量、资金、进度问题,推广埇桥区的先进经验。
截至2008年,历时整整四年,埇桥区建成“村村通”工程1600公里,总投资3.1亿元,全部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网络全部建成沟通。
埇桥区“村村通”工程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第一。
草场村修建了一条10.6公里长、5米宽的柏油路,总投资200余万元,农民只要20分钟,就能到达夹沟镇。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种,栽植樱桃、杏、油桃、柿子、石榴等干杂果树,全村荒坡经济林达6000多亩,挂果面积3000多亩,商贩开着车上门收购果品。仅果林一项,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余元,每逢春季或“五一”“十一”,游人如织,纷纷开车前来观花赏景。
这个过去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如今一下变成了旅游胜地。
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夏刘寨村,过去只能绕路进城,要多跑几十公里。区交通运输局派出人员劈山开路,风餐露宿,用掉几十吨炸药,历时一个多月,硬是在丘陵山区里修筑出一条通向206国道的大路,大巴车直接开进了夏刘寨。
夹沟镇风景名胜区大五柳,“村村通”水泥路修进景区,每逢假日,人头攒动,一批饭店、宾馆、景点迅速修建起来,远在徐州、蚌埠的人们都慕名前来旅游。
符离镇沈圩村在桃花堤上修了“村村通”,每逢四月,桃花火红,梨花雪白,油菜花开金灿灿,麦苗碧绿如毡,观客人拥如潮,车辆水泄不通。
一批批农民走出村庄,外出打工;一批批资金项目引进来,生根开花结果。“村村通”还促进了运输业和农业机械的发展,仅五年时间,符离镇就增加农用运输车2700辆,摩托车1400多辆,电动车3000余部,小汽车100多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也成倍增长,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电脑、手机、网络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村村通”工程连接的是心、送达的是福,加深了党和人民的感情,一路通、百业兴,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促使农业、农村和农民走向了现代化。
大店镇汪刘村党总支书记张怀宝写了一篇稿子“村村通连通干群心”,专门向报纸投稿,他写到:“路绕村庄走,车到家门口;雨停路就干,进出不用愁;时间省一半,车辆省了油;收购到田头,农民增了收;农村变新貌,致富有奔头”。
这既是“村村通”工程效果的形象展现,更是无数农民走向致富奔小康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特约通讯员:高红军 王静)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