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296个村(社区)是典型的“空壳村”。 如今,彭水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通过资源有效利用、资产量化确权入股、提供社会服务、开展租赁业务、发展混合经营、地票收益分成、林权权益让渡等方式,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破壳”重生。 绍庆街道镇南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蔬菜种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普子镇四合庄村,成立村级集体公司,发展草料加工,去年村集体收入实现从“零”到10万元的华丽转身。 双龙乡龟池村,发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通过实体销售和网络直播两种方式进行销售,村集体实现收入80余万元。
从无到有 打破空壳村 村集体经济要发展,第一步便是“破壳”,打破“空壳村”。如何打破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中梗阻”,这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探索思考的问题。 2018年3月,在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由绍庆街道天台村党支部、村委会发起,成立彭水兴业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彭水县域内首家村级集体所有控股公司,也是彭水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 没想到,正是这次大胆尝试,让天台村这个曾经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实业村”。 “通过项目拉动,村里以‘村委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1000亩优质油茶、400亩鹰嘴蜜桃、130亩中药材前胡,同时利用好废弃山坪塘发展休闲垂钓,并与其他资质公司组建联合体,中标承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天台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广东说。 天台村的成功经验为彭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今年3月,彭水出台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全县296个村社区除去不具备条件的以外,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将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并将股权比例量化到成员。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持续深入推进善感乡周家寨村、诸佛乡庙池村、大垭乡大垭村、三义乡五丰村“三变”改革试点,不断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继续开展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扩面,优先安排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 ——支持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模式,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强化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鼓励贫困村引入城市工商资本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股份混合经营。 如今的彭水,“空壳村”逐渐消失。彭水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产业,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村级党组织引领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60多个。 从弱到强 消除薄弱村 三义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没资金没资源,没技术缺人才,贫困乡镇如何在重重逆境中获得新生? 彭水给出的答案是:要从根源破解“本钱不够”的问题,这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保障。 为此,彭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施好财政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项目布局上适当向深度贫困乡镇倾斜。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对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适当安排发展启动资金,县财政每年适度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项目和财政资金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向集体经济“空壳村”倾斜。 除此之外,彭水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融资担保费用按规定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农户参保率。积极对接农业保险机构,针对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的扶贫产业开设特色农业保险。 “群众脱贫快,得靠能人带。”光有项目资金支撑还不够,创新农村带头人队伍才是关键。 于是,彭水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大力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将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等培训计划,着力锻造带领群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2018年,侯春均成为三义乡莲花村的“产业村长”。在他的带领下,莲花村食用菌基地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政府投资的基地设施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让企业、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利润分红。 2019年,侯春均发展的食用菌基地实现100万多元收入,带动当地8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建卡贫困户60多名。 在彭水,有了像侯春均这样的农村带头人,许多“薄弱村”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的华丽蜕变。 从村到户 变身幸福村 “才半年时间就分了这么多钱,以后生活更有保障了,集体经济好!”今年初,朗溪乡朗溪村建卡贫困户闵佳华从村干部手里接过养殖肉牛分红所得的12000元,高兴地咧开了嘴。 去年5月,村里建起肉牛养殖场,闵佳华用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入股,被吸纳成合伙人。今年养殖场分红,和闵佳华一起入股的贫困户,每户分红12000元。 朗溪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扶贫资金变为村集体股金,帮助村民成为股民,走出一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特色脱贫路。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从村到户,村里的支柱产业成为每家每户的增收项目。 在郁山镇玉山村,建卡贫困户庞家树除了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务工,也成了一名“股东”。“我将家里的5亩地入股种植花椒,等到花椒投产后,还有分红收入。”提起村里发展产业带来的效益,庞家树言语间是满满的幸福感。 据了解,玉山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2000亩花椒,村民以土地入股,花椒3年投产后,农户、合作社、村集体按照6:3:1的比例分红,利润更多向农户倾斜,确保村民实现增收。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为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彭水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带贫机制。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发展的产业项目,在收益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户直接分红,建卡贫困户参与集体分红需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挂钩,防止一股了之、一兜了之。 除此之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优质产业项目,优先吸纳贫困户以耕地、林地、农房及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入股,并实行“保底+效益分红”,优先对贫困户开展统防统治、统购统销等生产社会化服务,并优先安排和推动贫困人口就业,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