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40年来,这项运动蓬勃开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我国将如何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不断凝聚起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记者: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年来,成效如何?近年来植树尽责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东生:1981年我国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次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从此,全民义务植树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履“植”尽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为促进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 近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出台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将尽责形式扩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 目前在15个省份开展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了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让随时、随处、随愿尽责逐步变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和尽责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不断凝聚起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请问当前国土绿化面临哪些新形势,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刘东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但是,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重点解决好四个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解决好“在哪种”。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造林绿化用地,合理安排年度国土绿化任务,实现任务直达到县。 二是解决好“种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推进林草一体化,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开展绿化。 三是解决好“怎么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 四是解决好“怎么管”。坚持分类施策,南部、东部、中部地区着力巩固现有成果,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西部、北部地区充分利用适宜绿化空间,持续推进困难立地造林种草,加大新造林地管护力度,坚决打好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攻坚战。 确保如期实现新的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 记者:我国在去年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国家林草局将采取哪些举措,确保如期实现这一目标? 刘东生:增加林草碳汇,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也是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林草部门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调整更新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也对林草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等困难和挑战。 为此,国家林草局研究编制了《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林草资源总量; 二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全国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单位建设,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着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三是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减少灾害造成的资源损失; 四是加强森林采伐管理,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实施年度森林采伐限额,严格天然林、公益林和重点区域林木采伐管理,依法放活人工商品林经营; 五是完善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增加保护发展林草资源投入;
六是开展国家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评价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