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贵州山野乡村已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景色宜人。除了黄果树、西江千户苗寨等知名景区引游客纷至沓来,众多新开发的小众景点也吸引都市游客自驾探访,乡村“微旅游”渐兴。 “微旅游是一种更自由的户外旅途体验。”来自台湾的自驾游策划人士阿飞告诉记者,“微旅游”就是满足游客“说走就走,来了不想走”而设定的,是乡村旅游的提升,让旅行变得轻松、快捷、自在。 在贵州黔西南,山地旅游让更多人感知乡村“微旅游”的魅力。当地推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让国内外游客可跟随当地手工艺匠人学习制作布依族绣品、苗族木器;在传统村落欣赏原汁原味的民俗歌舞;在生态茶园自助采摘、制茶品茗;还能走进乡村居民家中吃“农家饭”。 在贵州遵义花茂村,村民母先才搞起了陶艺体验吧,他教游客制作土陶泥坯,“我给游客当‘师傅’,和以前只卖土陶相比,现在每个月收入翻倍。” 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母先才每年收入数十万元(人民币,下同)。现在,他的土陶作品已入选遵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母先才也成为土陶技艺传承人。 乡村“微旅游”的发展也助推了产业升级,“互联网+”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电商平台入驻花茂村。土陶、藤编、黄糕粑、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在网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90后“海归”王鑫有感于家乡安顺旅游业的发展,2017年底,放弃了在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安顺,当起了“乡村创客”,开办生态农庄,借力“微旅游+互联网”的方式,推广家乡农产品,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小项目大事业。”王鑫认为:“‘微’其实也是一种大发展,需要整个市场做起来,思想观念要创新,管理人才和团队也要配齐。” 在贵州,越来越多的地方将乡村串联起来,打造小众旅游线路,设定乡村“微场景”,开展旅游“微营销”,推动乡村“微旅游”。 曾经的千山阻隔如今连成风景线,“开门见山”的贵州人吃上“旅游饭”。 “不一定要参团,也不一定要体验全部项目,游客可以直接进入任意一家挂牌商户享受体验服务。”广东游客汪欣欣说,乡村“微旅游”发现另外一种贵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