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探访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试点胡同

2020-04-28 10:50 来源:北京晚报


  修缮后的东城区青云胡同甲23-29号院落。北京晚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朱漆的大门、斑驳的墙砖、古朴的门墩,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走近看才会留意到,墙砖其实有点“新”。这里是雨儿胡同25号院,一座民国时期的院落。

  昨天,北京市发布《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为了验证导则的可操作性,导则发布之前先在这里进行了试点。改造中,项目团队充分遵循传统工艺,尽量保持原有风貌。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屋面漏雨或墙体发霉了。”老住户李伟玲开心地说,老北京胡同的味儿又回来了。

  胡同空间 凸显老北京文化特色

  导则明确提出,二环路以内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应保持胡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间尺度,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间。

  “导则的出台,就是要将老城保护理念落实到施工环节,在修缮中保护好老砖瓦、老构件、老门墩。”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

  导则提出,对基本完整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修缮,应最大程度地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风貌原状,按照原形式、原结构、传统规制做法进行修缮。比如,建筑物原有的石活要尽量保留,不宜剁斧见新;石雕等装饰性构件应保留,并按原形制进行恢复、修补;各类新添配的构件表面要按传统工艺处理,不应有现代工具加工痕迹。

  对胡同的风貌和环境整治,则要准确把握文化特色,突出层次和特色,避免千篇一律以及外来文化元素的任意移植;要保持胡同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间尺度,注意保留和恢复胡同内原有的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等文化元素,突出所在区域的风貌特色,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空间。“‘白墙黛瓦’看上去很美,却是江浙皖地区的建筑形式,‘青砖灰瓦’才是老北京的胡同底色。”该负责人介绍,这种“南装北饰、内衣外穿”的做法,在未来的老城修缮中都得避免。

  老物件儿

  应保尽保合理利用

  导则提出,在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前提下,老城房屋修缮应注重传统建材和新型建材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应最大限度地保护有价值的旧材料和旧构件,做到应保尽保,合理利用。

  具体说,木构件、墙砖、屋面瓦、石材及传统门窗等旧材料与旧构件,在满足安全性前提下,优先原地使用,优先用于地区重点保护院落的修缮。对于一些在不露明处保存完好的旧构件拆下后,可用于露明部位。同时,因地制宜选用新型建材,鼓励厨房、卫生间改造应用装配式装修体系。

  记者注意到,为增强实操性,导则首次以“用图说话”的方式,列出正负面清单,列举了一些错误的施工方式。比如,属于院落二门的垂花门用作宅门;用蓝机砖砌筑代替传统墙体砌法;用白墙黛瓦替代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青砖灰瓦。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导则。”上述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北京将组建老城保护修缮专家委员会,推行专家评审制度。老城内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院落在启动修缮前,都要把修缮方案拿上会,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古都风韵。

  欣赏建筑文物

  更需引导审美习惯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协会副会长刘大可谈到,许多人在欣赏馆藏文物时是以旧为美,在欣赏建筑文物时却是以新为美。例如看旧国画觉得很美,但看建筑上的旧彩画就觉得不如新的好;看旧陶器很美,残破了也没影响,但看建筑上的旧砖瓦就觉得不好看,残破了更觉得不好看。可以说,对建筑以新为美的审美习惯,是导致北京古都风貌受到建设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的出台,就是要用一些具体规定,去引导人们能像欣赏馆藏文物一样去欣赏北京老城。

  在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前所长马炳坚看来,导则突出抓了两点。一方面突出抓了老城风貌保护问题,制定了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标准和其他建筑的修缮标准,对老城胡同风貌和环境整治、院落改造提升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同时,将风貌保护和民生问题统筹考虑,比如鼓励推广应用装配式装修体系,让生活在老胡同的百姓也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北京晚报记者 赵莹莹)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