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中央有谋划,地方有动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获悉,川渝两地文旅主管部门已携手制定规划,共同推出线路,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万亿级的大市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跨区域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 川渝42个市区(县)被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核心区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秦定波表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既非常必要,又现实可行。川渝两地文旅部门正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共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可以理解为以巴蜀文化为灵魂、以旅游活动为载体打造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跨区域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秦定波说。 具体而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将分为三个区,即核心区、拓展区与辐射区。其中,核心区的范围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一致,涉及重庆市27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00万,地区生产总值6.3万亿。拓展区是指川渝地区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覆盖范围的所有其他地区。辐射区则是指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各省与川渝接壤的地区。 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 共建共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初见效 “目前我们的建设,可以说已取得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机制建立起来了,二是重大项目在打造了,三是线上线下活动也办起来了。”秦定波表示,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两地就已开始共建共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合作机制方面,从2020年4月开始,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围绕抓好培育巴蜀文旅品牌、提升川渝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川渝文化艺术合作等8个方面,形成了30项具体政策措施;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利用、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等15项合作协议;建立成渝文物保护利用11项联动措施,强化成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13项协作。 重大项目方面,川渝两地围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工作任务,签订各层级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63份,发起成立文化旅游合作联盟11个,共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工作99项。9个文化旅游项目入选2020年、2021年川渝共同实施的98个重大项目。 线上线下活动方面,2020年11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功举办,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首次联合举办的国家级文旅活动。同时,川渝两地还联合主办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成渝双城记·非遗云聚会”等活动,两省市近200家旅游景区分别面向重庆、四川籍游客推出180.59万张免费门票和优惠政策,拉动文化旅游市场消费7.96亿元。 有机遇更有挑战 创新机制建好巴蜀文旅走廊 秦定波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这既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比如在跨行政区域协调上,就会显得更加复杂。“针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持续与四川文旅部门深化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川渝两地文化旅游发展协同、政策相通、产品相连,共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秦定波提出了以下几点设想:首先是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应坚持规划引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其次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际铁路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体系,构建“快旅漫游”巴蜀旅游交通网络;第三是深化品牌打造,持续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共同举办第五届川剧节、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等大型节会活动;最后是重点包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生态旅游线路、石窟石刻艺术世界遗产线路、巴蜀古道文化旅游线路等带有强烈巴蜀地域特色的精品文旅线路。
秦定波表示,通过川渝双方合力,力争到2025年,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实现综合性总收入突破1.5万亿元。到2035年,实现文旅产业综合性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