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古堰内的槽口。 “我家房后有一条古堰,至今少许段堰渠还流淌着水。”近日,桐梓县松坎镇一位村民致电称。据了解,这条古堰即为松坎堰,建于元代,距今685年。 古堰少许段还流淌着水 5月30日早上,记者赶赴松坎,在当地村民张老伯的带领下,在松坎集镇边见到了这条古堰。 据《桐梓县志》记载,这古堰名叫松坎堰,水取自爬抓溪,分左右二堰,一堰沿汛后石壁而入沙塆,另一堰沿马鞍山而入黎氏坝。 爬抓溪起源与尧龙山脚牛心山,是一条小溪,溪约长7公里,溪水汇入松坎河,再流入长江。 离松坎河近1公里处叫朱山子普陀寺,庙下方有一个拦河塘,这里正是古堰取水地。“听祖辈传言,这拦河坝原是用人工打凿石条砌成,涨大水冲毁了,许多次重砌也仍冲毁。”张老伯说。 记者沿着左边古堰徒步,这段古堰是爬抓溪至黎氏坝,堰宽约40厘米,深约30厘米,用人工打凿石块砌成,堰内积满了泥土,已废弃,一处名叫马鞍山山腰,古堰从悬崖绝壁中间穿过。 站在古堰上往下望,让人胆颤,据目测,悬崖高约30至50米不等。“这段长约100米的堰,靠人工在绝壁上开凿而成。”张老伯感叹,在建筑工具极其简陋的年代,人工在绝壁上开凿绝非易事,也算罕见工程。 古堰至210国道后,由于修建房屋或各种建筑,堰已被毁没了踪影。从爬抓溪至黎氏坝,古堰约2公里,当前,只剩下这段遗迹。 从爬抓溪至沙湾右边古堰,至今保存仍完好,堰内还流淌着水,堰口取水处约宽50厘米,深约60厘米,途经一处名叫磨房沟的地方后,才逐渐变小,这条堰近2公里长,经松坎集镇后山,不少段堰渠,仍然靠人工在山体悬崖绝壁上开凿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磨房沟处,祖辈人在堰边建9间石磨房,靠堰渠水流冲转水轮机,供集镇村民舂米、磨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石磨房还都在使用。”张老伯笑着说,磨房沟就因此得名。 记者在堰渠附近村民房后看到,还残存着的一个石磨,以及水渠内还留有插石板蓄水的槽口。 贵州记载最早人工修建水利 在磨房沟附近一处古堰上方的悬崖上,有块摩崖石刻,刻石为阴刻竖行楷书四行共17字,字迹仍清晰可见。内容为:“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记者查询了解到,元统元年即为1333年,距今685年。 据桐梓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学者黄光荣介绍,松坎海拔约400米,气候炎热,适应种植水稻,祖辈人分别在黎氏坝和沙塆,开垦了数百亩良田。 “虽在松坎河边,但由于良田地势较高,无法引河水灌溉。”黄光荣说,元朝时,管理松坎区域的小土司张长官,带领当地村民修建了此堰,引爬抓溪河水去灌溉良田。 据黄光荣考证,松坎堰是贵州省境内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之一。(作者:张宗荣 姚强 来源:贵州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