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鏉忔灄闀

汇聚科学火种 贡献抗战力量

2022-08-05 11:55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八月一日,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讲述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的故事。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旧址资料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包括惠宇楼、地质楼、卢作孚旧居、地磁测点碑等4处文物建筑。上世纪30年代,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办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民办科研机构,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科技事业发展的“诺亚方舟”。

讲述人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 高碧春

重庆北碚文星湾42号,有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便是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中的惠宇楼。

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我国首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简称西部科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卢作孚和西部科学院的鼎力帮助下,一大批文化教育机构和学者陆续内迁至北碚。在这里,中国科学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并为抗战持续不断地贡献力量。

“汇聚科学火种,肩负救国使命,勠力同心抗战,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8月1日,跟随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的脚步,记者走进旧址,探寻西部科学院的荣光。

创办学院传播现代科学之光

“中国的根本办法,是需要建设成功一个现代化国家,使自己有不亡的保障。”这是卢作孚先生1934年所著《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一书中的一段话。建设现代化国家,从文化上建设现代科研机构,是卢作孚实业救国强国的理念所在。

1930年,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了发展,他四处筹措经费。旧址中的惠宇楼,就是卢作孚从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杨森处劝募了3万元而建成的。”高碧春说。

小青瓦、歇山顶,这座一楼一底加阁楼的中西合璧建筑,在后来发展成了西部科学院的建筑风格。从一栋小楼到若干栋建筑,西部科学院先后建立起理化、地质、生物、农林等4个研究所,还配套有博物馆、学校、图书馆、工厂、农场、气象站等。

传播文化科学之光,人才不可或缺。为招揽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理念的人才,卢作孚主动与当时国内学界联系,通过蔡元培、胡先骕、翁文灏等科学大家介绍,引进了一批高技术人才。

如,后来成为新中国院士的俞德浚、著名生物学家施白南、中国地质学先驱常隆庆等都曾在西部科学院任职过。王希成、刘振书、刘雨若、李乐元、黄子裳及德国学者傅德利等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也曾工作于此。西部科学院还招揽了黄汲清院士等研究大家为特约研究员。

随着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聚集,西部科学院一天天成长壮大,逐渐发展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民办科学院。

抗日救亡中鼓舞士气贡献力量

1943年,西部科学院与内迁的12家国内顶级学术机构共同筹办中国西部博物馆。1944年,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综合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走进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大厅,一件巨大的中国地形浮雕格外引人注目。这座银杏木浮雕,长3.1米、宽2.1米,图案呈现出的中国广袤国土,上面的河流山川清晰可见,精准的比例、丰富的颜色、逼真的地形,至今仍栩栩如生。

“它寄托了抗战胜利光复河山的愿望。”高碧春介绍,抗战全面爆发后,北碚聚集了3000多位各界名人,当时大家虽然安置了下来,但前方战事始终牵动人心。为激发团结抗战信心、鼓舞国民士气,内迁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决定在西部博物馆制作一幅中国地形浮雕。1943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以中华民国地形挂图为底图,制作完成了这件中国地形浮雕,展现了科学家们团结抗战的赤子情怀,彰显出“任谁也不能分割祖国的领土”的信念。

同为鼓舞士气,中国恐龙研究奠基人杨钟健先生还在此完成了“许氏禄丰龙”骨骼形态复原,它是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的站立姿态,象征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抗战必胜之心。

立足“科学救国”理念,西部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奔忙于田野,积极开展探查矿产、采集动植物标本、以及培育改良果木蔬畜等研究活动。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当时中国西部唯一的地质调查机构,担任所长的常隆庆先后到攀枝花、綦江等地开展实地勘探,寻找战时所急需的铁矿,为攀枝花钢铁厂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全面爆发后,西部科学院上下倾力为内迁的十多家科研学术机构提供帮助,为中外学者们提供安心工作、继续研究的环境,为在战时汇聚科学火种、保存学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救国强国精神永放光芒

1951年,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成为西南人民科学馆。后又经过多次变迁,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2015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隶属于重庆自然博物馆。

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馆藏各类标本、典籍等11万件,其中,以恐龙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同类博物馆中具有突出优势。该馆是目前全国7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卢作孚先生在北碚进行城市建设,高屋建瓴地将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人文机构纳入规划,并一一付诸实践。”高碧春说,创建西部科学院,是卢作孚对科学的崇敬,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更是其对民族和国家赤子情怀的体现,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后继者。

旧址陈列馆里,一件件实验仪器、动植物标本、蜡像,一张张泛黄的书页、图片,仿佛带大家回到了前辈们以科学为武器救国强国的时代。用科学和文化撬动现代化,卢作孚在北碚的建设探索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文化的味道、科学的底蕴。

在“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哀鸿雨泣”的危亡中,西部科学院倾力帮助接纳文化界、科学界人士,冒着敌机轰炸,日夜攻关解决战时科技难题、培养急需人才,为坚定必胜信心、团结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西部科学院旧址已成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西部科学院档案还被国家档案局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将继续发挥科学普及教育作用,让科学救国强国精神永放光芒。来源:重庆日报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